神,一支接一支地猛抽菸,不多久,他腳下的地面上便佈滿了香菸頭,那些橫七豎八的菸頭,好象一個個手槍子彈殼似的。
第二天早晨,他便和黃旭初帶著參謀及衛隊,離柳州南下,秘密向賓陽縣境內的崑崙關進發。
到達崑崙關北面不遠的一個小村子,正好與從南寧退出來的伍廷颺團相遇。伍廷颺報告,龍雲的前敵指揮官盧漢,率領他的精銳混成旅,佔領崑崙關後,日夜構築工事,戒備森嚴,只待唐繼虞攻佔柳州後,便下關北上與唐部會師。由南寧至崑崙關之間九十里的途中,滇軍在五塘和八塘都駐有部隊。因此盧漢處於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形勢。李宗仁聽罷,只是點了點頭,也不言語。第二天,便親自帶著黃旭初,伍廷颺及少許衛隊,從隱蔽地帶潛入崑崙關下的一個小山包,用望遠鏡不斷地觀察著崑崙關四周的地形、地勢。
卻說這崑崙關天險,果是名不虛傳,它是廣西境內的三大名關之一,那兩大名關乃是桂北恭城縣內的龍虎關,另一大名關便是中越邊鏡上的鎮南關。龍虎關在廣西北,是從北面進入廣西的門戶,扼住龍虎關,便守住了廣西的北大門。那鎮南關卻是廣西南邊的門戶,和它一道雄立邊睡的還有兩座小關——平而關和水口關。鎮南關雄踞金雞山上,清朝年間名將馮子材曾在此大敗法國侵略軍,取得鎮南關大捷。辛亥革命前,革命黨領袖孫中山,黃興等人曾奪關斬將,發動震驚中外的鎮南關起義。因此,在廣西這三大名關中,鎮南關在近代最為著名。與龍虎關和鎮南關不同的是,崑崙關地處廣西腹地,在南寧東北約九十里的叢山峻嶺之間。廣西的中部,有東北朝西南走向的駕橋嶺和大瑤山,還有作西北朝東南走向的都陽山和大明山。它們以黎塘南面的鎮龍山為頂點,形成一大弧形,這就是有名的廣西弧形山脈。弧形山脈的西翼,向東南延伸,直到賓陽的思隴。這道山脈,在柳州和南寧之間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崑崙關便雄踞在這道屏障之顛,這一帶巉巖峭拔,道路險扼,雄關宛如一把巨大的鐵鎖,緊緊閉鎖著柳州至南寧之間的通道。由於它的險峻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最著名的一仗,便是北宋年間,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造反,佔據桂南大片地方,並在南寧(邕州)建立“大南國”,稱仁惠皇帝。宋仁宗派樞密副使狄青率軍南征,狄青到達賓州(賓陽)時,儂智高早已派重兵把守崑崙關,阻擋宋兵南下。狄青驅兵直到崑崙關下,這一天正是上元節。狄青紮營安寨,傳令士卒官佐,張燈結綵,共慶元宵佳節。狄青在帳中設宴,款待軍中各級官佐,聲言大宴三日,然後進兵攻關。到了第二天晚上,狄青仍在和大家飲宴,到了二更時分,他託病離席,過了不久,派人來席間傳話,他因正在服藥,宴會由孫河主持,待服過藥之後他再入席。帳中宴會一直延續到天色微明,卻只不見主帥狄青到來,因狄青有過吩咐,所有賓客不敢退席,過不久,卻有人來報:“三鼓已奪崑崙關矣!”原來,狄青見崑崙關險峻異常,不可強攻,決定智取。他在關下大宴三軍、麻痺守關儂軍,拂曉前以奇兵出擊,奪關斬將,歷代傳為佳話,叫做“狄青三鼓下崑崙”。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到崑崙關作過考察,訂正過一些史書輿志上對崑崙關位置記載的錯誑,他的考察成果記載在那部著明的《徐霞客遊記》中,崑崙關從此更為遐邇聞名。關上築有一座石城,那古堡似的石城象一隻猛獸張開巨口屹立關中。城堡中有一座關閣,閣的中廳立著一尊木雕的關公神像。城堡外的左側,立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書“崑崙關”三個大字,這是清朝康熙八年二月立的。
卻說李宗仁帶著黃旭初和伍廷樣親臨崑崙關下,隱蔽在一個野草茂密的高坡上,用望遠鏡不斷地觀察著關上。只見在叢山峻嶺之中,屹立著一座石頭城堡,一條細得象麻線的褐色古驛道,從城堡下延伸出來,曲折蜿蜒,斷斷續續,這便是透過崑崙關的唯一道路。關的四周,叢巒萬壑,綿亙相偎,中多懸崖深谷,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從望遠鏡中,隱約可見關上新築的堡壘和塹壕。“紅頭軍”沿山巡哨,戒備森嚴。李宗仁用望遠鏡觀察了半天,除了那條通向關上的唯一古道之外,再也找不出一條可供山羊爬行的野徑來。
“怪不得狄青三鼓定崑崙名垂青史!”李宗仁收起望遠鏡,讚歎了一聲,那國字臉上抹上一層愁雲,回到駐地,竟也喝起悶酒來。
第三天,俞作柏、夏威奉命率部隊到達關下,李宗仁便令俞、夏兩部攻奪崑崙關,留伍廷颺部作預備隊。俞、夏兩部,吶喊聲震動山谷,在槍炮聲中仰攻天險。俞作柏勇猛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