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個好地段,卻沒料到……聽父親的意思,這是不合適。
“紡織業需要大量排汙,”高里奧先生說,“假設真的把工廠設定在這裡,毗鄰河岸,確實適合工廠排汙,但此地落座於維璃葉的上游,汙水排進杜河裡,居民吃水要怎麼辦?”
“啊……”
黛菲娜一愣,隨即意識到確實如此。
按道理來講,高里奧先生大可不必同黛菲娜如此細緻講解,因為一名十歲的姑娘不可能理解工廠選址的要求。
但高里奧先生向來對女兒有求必應,見她感興趣,之前又聽聞塞耶斯醫生盛讚小女兒心思玲瓏,就控制不住地多說了一些:“工廠選址其中可有大學問,不止是不能建在城市上游,這裡還有農田樹木,更是不適合動土。”
“為什麼呀,爸爸?”
“一則要建廠,就得先剷除田地林地,多出清理土地的環節,就得多出一份錢。因而我覺得,還是選一處生土荒地更為合適;二則農田沒了,當地人吃什麼?咱們家是做糧食起家的,菲娜,我希望你記住這點,唯獨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才是永恆不變的東西。”
高里奧先生說起這番話時自信篤定、滔滔不絕,他年近四旬,除卻眼尾和一雙大手帶著些許皺紋外,完全是一副風姿勃發實業家的模樣。
他靠糧食發家,提及農田,言語間底氣十足:“工人們需要賺錢不假,但賺錢也是為了吃飽飯。有大革命在先,因而菲娜,農田是萬萬不可以動的。”
黛菲娜除卻佩服的五體投地外,實在是不知道該作何想法。
父親口中的“大革命”,自然指的是法國大革命。歸根結底他是麵粉商人,又歷經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法國的多次政局動盪,因此對“糧食”的存在格外敏感。
一直以來,父親就是父親,雖然黛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