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多》完全不同,《等待戈多》表現了生命的荒誕與虛無空虛,《逆旅》則是一種不屈與希望。從主題上說,《逆旅》更接近《鍊金術士》。當然,這只是我的構想。實際上沒能寫出來。劇本太難寫啦。。。
最後那首歌完全是我的原創。(我就是喜歡寫歌詞,嚯嚯嚯嚯!沒辦法,作者君就是這麼任性!)本來寫了好長,但是覺得不夠好,最後刪得就剩了這麼幾句。我覺得這幾句就夠了。
《逆旅——沒有桑丘的堂吉訶德,追尋夢想的聖地亞哥》這篇劇評也是我自己寫的。劇評寫起來跟劇本一樣痛苦。最後還是主觀感受過多,客觀分析過少,不太像個劇評。不過我自己寫得很投入,很感動,傾注了我太多感受。真心覺得這個劇評比劇本更好。
☆、第63章 堅定攜手
《逆旅》公演足足持續了半個月。其火爆的程度,不僅杜平城、紀青川沒有想到,就連無數圈中資深人士都沒有想到。
第一天,《逆旅》首場票賣空的時候,各路媒體都在謹慎觀望。
有劇評人看過首場演出之後說:“劇本是真好,演員功底也確實深厚,我個人非常喜歡。但一部戲最終火爆,還是要看能否適應市場。就本人到場的首場演出而言,觀眾中衝著主演而來的年輕人佔絕大多數,這樣的觀眾群是否能夠理解本戲的深刻內涵,《逆旅》的票房能否堅|挺到最後,我持謹慎態度。”
出乎意料的是,雖然整體而言,十五天的觀眾中確實以年輕粉絲居多,但演出第四天開始,卻有越來越多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走進劇院,坐下來靜靜觀看這出戏。其中一連買了多日戲票,重複觀看的,不在少數。
半個月的公演結束,最後一天收官的時候,戲票到了一票難求的地步。
網上有人發帖,哭求繼續加演一個月,杜導只笑笑表示,好戲要留著慢慢看,明年、後年,計劃每年拿出一週時間,去不同的城市上演《逆旅》,讓更多的人看見這出戏。
最後一幕戲,最後一刻,當紀青川唱著歌結束整出舞臺劇的時候,潮水般的掌聲瞬間衝破劇院屋頂。有人喊出了感動,有人流下了淚水,有人忽覺夢醒,有人不願離去。
謝幕謝了半個小時,紀青川已經不記得自己鞠躬多少次,只記得心底滿滿都是感動。他慢慢站直腰,情不自禁走到一邊,向站在臺側的杜導低語了幾句,似在徵詢他的意見。然後,紀青川拿起話筒,對著全場做出“安靜”的手勢。
場上很快靜下來。一束燈打在紀青川的身上,他整個人似乎在發光。所有人的目光投注在他身上,又為他加上一圈更加奪目的光暈。
拿話筒之前,紀青川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會這麼做。彷彿冥冥之中有一隻無形的手,推著他拿起話筒。有一些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傾訴的衝動如此強烈,他想要把自己的感動、感謝、感慨,一股腦兒倒出來。
紀青川開口,他的聲音乾淨而堅定:“希望,常常遙不可及;命運,總是難以捉摸。但是,只有堅定地相信希望,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命運,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出演《逆旅》之前,我也曾掙扎在命運的泥淖裡,看不清前路,找不到希望。感謝杜導、感謝……我身邊的人,你們給了我支援,讓我一次又一次堅定啟程,不懼風雨,追尋彩虹。”
紀青川頓了頓,目光向臺下某一個方向深深看了一眼,然後溫柔地掃視臺下,對著所有觀眾又一次鞠躬,道:“我更感謝你們,風雨無阻一直支援這部戲的你們。是你們的支援,讓我更英勇無畏、奮然前行;是你們的支援,讓人看到《逆旅》的力量,追尋的可貴。謝謝你們!也希望我們都能不忘初心,勇敢追尋夢想的足跡。謝謝!”
到這裡,紀青川忽然哽咽,無法再說一個字。向臺下歉然地笑笑,他把話筒放回原處。
掌聲如雷動。哭泣聲響起。
方錚一動不動坐在臺下。一個人,內心太過驚濤駭浪的時候,是沒法兒指揮身體動彈的。
剛才紀青川感謝“身邊的人”時,方錚清楚接收到他深深的凝視。隔著偌大的劇場,隔著無數的觀眾,方錚是紀青川所有視線的落腳點。
這一個笑容,穿透七年歲月,帶著遲來的幸福,一併襲擊了方錚。世界再大,我們守著“身邊的人”,一切便是苦盡甘來。
觀眾陸續離席退場,紀青川與杜導一起回到後臺,若干家報社、電視臺的記者都在等他們。閃光燈亮起,紀青川站在杜導身旁,配合地擺出一個又一個姿勢,臉上的微笑簡直要漾出來。
記者問杜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