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往來行人絡繹不絕,煞是熱鬧;街道兩旁樓舍林立,酒肆茶坊應有盡有,還有不少地攤,挑著擔沿街叫賣的貨郎也隨處可見。
秦時月無心欣賞城中之景,現下他的目標是找到一家當鋪──他包袱裡雖只剩幾件衣服,但好歹也稱得上精品,可以當些錢,否則,身無分文的自己就只能上街打把式賣藝了。
身上沒錢,沒吃沒喝是一方面,關鍵問題是付不出渡江的船費,那這一趟便不能成行了。
秦時月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江南胤縣的餘家。胤縣絲織行業發達,所產品質優良,工藝精巧,常作為貢納被送進京,獻諸天子。
這餘家是胤縣最富有的人家之一,全縣近一半的產業控制在餘家手中。難得的是,餘家主人餘員外雖富且貴,卻並非為富不仁;他平易近人,樂善好施,經常援馳鄉里,更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
餘家與秦時月一家有著特殊的淵源。秦時月的父親腹有詩書,少年時便因其才氣在家鄉頗有名望,然而不知何故,鄉試卻屢試不中。立志為官效忠朝廷的秦父身為沮喪,家中也因為數次應考而窮徒四壁。
那一年,秦時月家鄉遭遇旱災,父母帶著不足四歲的他離開家鄉,隨一群逃難百姓渡江,輾轉來到胤縣。當時已然成為胤縣大戶的餘員外見他們離鄉背井、窮困潦倒,心中甚是同情,便接納了他們,還為這些外鄉人修建了房屋,大家對餘員外十分感激。
餘秦兩家也漸漸熟絡起來。餘員外欽佩秦時月父親的才華,常常邀他們全家品茶談天;餘員外對聰明伶俐的秦時月也頗為喜愛,甚至時常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要給他和自家小女兒定下終身。
第一章…02
餘員外最小的女兒奉珠和秦時月年紀相若,兒時,秦時月時常與奉珠及她的兩個哥哥玩在一起,可謂名副其實的青梅竹馬。不過秦時月對她從未產生過兄妹之誼以外的情感,因而對於餘員外的撮合,秦時月只當是玩笑。
憶起這些陳年過往,秦時月不經意地笑了笑。
餘員外不僅在秦家困難之時伸出援手。秦父講述了鄉試數次落地的事情,餘員外深感惋惜的同時又勸說他,或許可以試試經商,並稱言,憑秦父的精明才幹,無論何種境遇也定能成就一番事業,秦父因而不由地心念轉動。
次年,秦家舉家遷回故土,餘員外挽留不住,便不顧秦父的推辭不受,給了他們一家足夠的盤纏,另外還有若干布帛絲絹,讓他一併帶走。
過江回到家鄉,秦父依恩公的建言,在所住的鎮上開了一間布行,出售從胤縣帶回的東西。五光十色的異地布料和絲織品吸引了一眾當地人,商品一售而空。初嘗碩果,秦父信心倍增,又親自過江購買了一批各式絲品面料,生意漸漸做大。此後幾年,秦家陸續開了幾家分號,又做起成衣的買賣,成了遠近聞名的商賈。
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餘員外,就不會有秦家的現在。餘員外的深重恩情,秦家上至主人下到僕從全部津津樂道並銘記在心。十多年來,秦老爺每年都親自下江南到胤縣去拜會恩人一家,帶去北方可見的各類珍品稀物,並向餘家收購大量的布匹織物,成為餘家長期固定的生意夥伴。
秦時月只在年紀尚小的時候隨父親來探望過恩人兩三回,正式代表個人和全家登門拜訪還是首次。話說三個月前的某日,他那授業老恩師突然宣佈,自己所有的武學都已傾囊相授,再無其他東西可教,秦時月還來不及懷疑扛不住自己的死纏爛打而收自己為徒的師父他老人家是不是早就盼著這一天到來,就在第二天連同自己的行囊一起被掃地出門。
也罷,秦時月拍拍包袱上的塵土,男兒志在四方,也是時候離開師父的庇護──如果稱得上的話──自己去闖闖了。也許正如師父所說,該教的都教了,差的這臨門一腳他老人家也踢出來了,剩下的可就看他自己了。
不過,令秦時月本人都為之感動的是,他在出去闖禍,不,是闖蕩之前,還想到了百善之首的孝道,決定先回家去看看闊別三年的爹媽。
家中一切安好,與他離家時沒有多大不同,他那可敬的儒生商人老爹一如既往,硬朗得令人難以招架。
“可算回來了。一去就是三年,你還認識家門在哪兒,真不簡單!”
秦老爺哼了一句,瞥瞥被自家哭花了臉的娘子使勁圈在懷裡動彈不得的兒子。
“月兒,”嘆了口氣,父親換上語重心長的口吻,“你已經十七歲了,該為家裡分憂了。將來咱們家的產業可都要你來接管啊。”
開什麼玩笑,秦時月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