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華一行人此時正在離驛站一箭之地,那馬車卻是擦肩而過進了驛站。陶令華在俞三身後猶豫了半天,手心都被指甲掐的一個個印子都沒感覺到疼。腦子裡兩種念頭在交戰,去見還是不見?
不去,帶著人家的東西走?要是不見的話,恐怕這輩子也沒機會再還給人家了。去,實在是沒臉,昔日是個驕傲計程車子,今天是披枷帶鎖的囚徒,拿什麼臉面去見人啊?
陶令華心裡冷一陣熱一陣翻滾了半刻,最後還是嘆了口氣,不見了,就當我貪了吧,轉頭上路。腳下又是泥水又是樹葉,潮溼泥濘,風雖小了,但還是寒氣侵人,腳底冰涼,一如心頭。
接下來的路途上倒是還算平安,俞三對陶令華也很照顧,一路走一路說,說他家穆老爺如何平易近人,對夫人也好,對下人也好,從來是寬恩的,從不打罵,有一次俞三自己的兒子得了重病還是老爺派人請的太醫來的,連藥錢都是老爺賞的,他兒子才得活命,所以俞三才請命親自陪著老爺這個從小的朋友上路,只算是對老爺的感恩了。
不過相比之下,那穆五卻有些淡淡的,時常俞三叫他幹什麼事,他就推脫,俞三就氣的罵,陶令華只好勸住。陶令華想自己又不是人家的主子,這樣充軍路上受人照顧已經是過分了,人家不願意就不願意吧,不必勉強。
只是到了洛陽,俞三絞腸痧病倒在床。幸好及時請了大夫才保住一命,可是卻走不動路。押送人張老百和李笑急著趕路,此時北地已經是冬天了,再不走,怕是要在大同過年了。
商量了半天,只好留下俞三在驛站,請驛卒照應著,等他好了自行回京去。其實穆啟的命令是讓他們一直跟著,在大同城左近租房子住,隨時照應陶令華,只是此時天寒地凍,行路艱難,再往北走過了黃河就要進山西,關外冰天雪地,路險山高,俞三這樣沒準會丟了命,只好留下他。
可是渡過黃河向北進了山西太原府,穆五又逃走了,想是不願意陪著陶令華在那冰天雪地的蠻荒之地待著,那樣跟流放也沒什麼區別。
穆啟大概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之所以派這兩個不太熟識的人一起,就是想讓他們互相提防逃走,誰知還是發生了,多年後穆啟想起這件事,後悔的頓足捶胸。其實就是提前想到了他也沒辦法,誰讓他不過是小小的主事,還沒編織起足夠大的關係網呢?護送陶令華這件事還不能讓自己的岳父知道,否則很危險。
陶令華對此倒是無所謂,本來就不是他的應該享受的,沒了就沒了吧。
隨行的這兩個押送人倒是還老老實實隨在身邊,本來就都是老實人,何況不管是押送的還是被押送的,都有家人在老家,誰敢亂跑?
能不能活著到目的地,就看他們的運氣了。
有明一代的制度,押送人也從裡中之民裡選派,所以算是攤派的勞役。這項勞役給普通百姓增加的負擔可想而知,有傾家蕩產的,有半路殞命的,有被人犯逃走而自己頂罪的,不一而足。好在陶令華他們一路還算順利,沒再發生什麼事情。
漸漸北行,天氣越來越冷,等到了雁門關,已經進了臘月了,此地早就天降大雪。雖然有人照應著,但是畢竟辛苦,陶令華本來還沒發個子,還算圓潤,現在是風都能吹倒。
守關的兵士們見一行人中有個這麼漂亮的小子,都忍不住吹口哨。
要知道這些人可是常年不見女人,乍一看見比女人還好看,還帶著骨子書卷氣的陶令華,比餓鬼還饞,奈何光天化日,也不敢做什麼。
還有一點,同樣是風,這塞外不比江南的山溫水暖,徹骨的寒風夾著幾個雪片吹來,讓在江南過了十六年的陶令華險些凍死。
他姐姐也沒來過北方,只聽說冷,給做了棉衣棉鞋,但是這棉衣哪裡能擋得住刀子一樣的寒風?頓時手腳都凍得麻木了,不得不把幾件衣服都套在身上。
張老百在那裡勘驗官家的行文,驗完了才進了關。
陶令華隨著走,只是看著雁門關和這山巒,心想,若不是被充軍,大概不會有機會到這裡吧?
抬頭四顧,這要塞東西的兩帶山猶如兩翼,山巒起伏。
山脊的長城,蜿蜒向遠方。邊走邊看,東西的兩座城門,都是巨磚砌成的,說不得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上分別雕嵌著“天險”和“地利”二個匾。上建城樓,巍然凌空。
忽然想起唐朝大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道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巍巍雄關也只有如此奇詩才能配得上。不過此時也沒什麼黑雲,也不見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