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2 / 4)

霞客《滇遊日記》中描述 “民房群落,瓦屋櫛比”,誠不欺我。”又寫道“也見識了納西族的祭風,祭司會給給殉情自殺的人和枉死的亡靈超度,傳說殉情而死的亡靈被祭司超度到神秘的玉龍第三國,那裡高山流水,芳草落英,老虎當坐騎,白鹿當耕牛,男耕女織,談情說愛,無憂無慮。

我請祭司給母親和舅舅也做了超度,相信他們也會去到一個玉龍第三國的地方,來生再也不會苦痛。”

這第三封書信中,他照例溫語問候石家的人,之後他寫道:“明前來到信陽,雲霧山上,群巒疊翠,溪流縱橫,雲霧瀰漫。留下學習製茶,一可換取工錢,還可以與山僧一道品茶,亦是人間美事。”

信中照例沒有一句涉及私情,可是石念青看了良久,眼前是那人青山綠水間,一派悠然。腦海裡滿是故人音容笑貌,一夜無眠。

天亮的時候,見官署後院中夏花燦燦,心中反反覆覆的只有錢武肅王寄夫人書中的那句話:“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樣九個字,平實溫馨,情愫尤重,翻翻滾滾多少纏綿悱惻。

可是,石念青知道,於丟丟,他連這樣的相思也無從說起。

作者有話要說:緊張的複習終於結束了,學生終於考完了,試卷終於改完了,累的幾乎不能動彈。這章更的有點慢,見諒呀!

☆、八十五 青衫客

細細的春雨中,一頂青呢小轎晃晃悠悠的沿著城郊的小路走了過來,路邊的野花星星點點的散落著,含了水汽,陰陰的雨氛中,越發的明豔照眼,抬轎的人走得也不急,一點也不在意那些沾衣欲溼的杏花雨。

轎子在一座小廟前面停下來,抬轎的轎伕將轎子放好,轎子邊一個文士模樣的人,掀開轎簾,道:“大人,這裡有個城隍廟,到裡面避避雨用點乾糧,再走吧。”

轎子裡走出一個人,一襲天青色春衫,身材修長,走到廟門下,抬頭看了看上面城隍廟三個字。

走進去,廟倒不大,緩緩的行進去,裡面空無一人,倒是清靜,幾個人立在神殿的屋簷底下,那個文士從包裹裡拿了乾糧分著吃了。

看看雨一時不停的樣子,那青衫人便和文士,走到供奉城隍神的殿中,見有道士閉目坐在神像底下,一個年老的廟祝,正在神像前面更換香火,供品。

扭頭看見一行人走進來,那廟祝問道:“客人上香嗎?”

青衫人點頭道:“嗯,上柱香吧。”

從懷中掏了銅錢,請了香火,恭恭敬敬的上了香,便和那文士一起緩緩的在殿中漫步。

青衫人凝視著上方莊嚴的城隍神像,道:“《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妙經》中稱:‘公忠正直,有求必應;如影隨形,代天理物,剪惡除兇,護國保邦,功施社稷,善救生民’,又稱:‘統轄十八司,主管百萬神將。是乾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之神’。”

那神像底下坐著的道士睜開眼來,看了幾人一眼,低低的道:“不錯,下方生人皆由城隍申奏,一方亡魂皆由城隍管理,城隍神威。”

青衫人微笑道:“道長說的極是。”

那文士道:“這是我們信陽州新任的知州大人。”

那道士聽說,深深的看了那青衫人一眼,別有深意一般,然後又閉上眼,那文士正嫌這道士好不知禮,正要開口,就聽那道士說道:“我們這信陽州有一位胡壽安知州,離任時,曾到小廟拜謁,作了一首《任滿竭城隍神》的詩:‘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神道有靈當鑑我,去時還似來時貧’。”

青衫人微微點頭道:“道長說的是,胡知州離任時百姓夾道相送,依依不捨。後來接任的知州的武學志,讀了這首詩後,深受感動,決心效法前任,和詩一首:‘此來宣化布陽春,一念孜孜只為民。步武前賢寧敢後,等閒憂道不憂貧’。”

那道士聽了,也不睜眼,只微微的點了點頭,卻不再說話。

那青衫人不以為杵,走到門前,站在簷下看雨,廟門是開著的,可以一直看到蜿蜒的山路,斜風細雨,輕煙籠翠。

雲霧山下,有個小小的鎮子,鎮上人家,家家制茶炒茶,茶葉的清香飄滿街巷。

半山上,也散落著一些人家,這些人家制茶取薪方便,選水就用山泉水,可謂是得天獨厚。

踩著水中的被激流沖刷的圓潤的石頭,行過一條湍急的小溪,是一個清冽的水潭,潭水上面懸泉瀑布,飛流衝蕩在山崖之間,一些濺起的水花碎玉一般散落開來。

轉過水潭瀑布,再行一道山路,便看到漫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