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太子都讓沐放給供起來,再多供兩個沒有權勢,沒有地位,整日只能被監視著在京城度日的國公,又有何不可?
只是,這兩位雖然被監視著,手裡也沒有什麼權力,但畢竟曾經是當過王爺的人,哪怕沐家再好,再得百姓愛戴,也少不了有前朝遺老,心心念念著那個舊國。
金香濃自從生了病,就看過好多大夫,沐家的探子查了這麼長時間,終於查出來,其中一個走方郎中,以前便是前荊王的小舅子的一個門下。
查到他們身上,雖然還沒有確實的證據,沐延旭反而不著急了,甚至沒有對金家大郎動手,還說了幾句那金家大郎實乃孝子之類的話。
讓周圍的人都有點兒摸不清他的心思,甚至還有人猜測,是不是金家那個,的的確確是他的兒子,只是沐延旭為了顏面聲譽,不肯相認。
對於這些流言,沐延旭再沒有嚴厲打壓,似乎只要沒有人敢明面上說,若是金家子乃聖上血脈,便理當迎為太子等等,他就一概不管。
弄得前朝後宮,都議論紛紛,猜不到這位已經不年輕的皇帝在想些什麼。
其實,沐家並不怕那些前朝的遺老遺少們,卻不喜歡看見他們在暗地裡蹦躂,可是,真要大動干戈,毫無理由地把這些人都清除出去,就太過分。
如今,朝堂上至少還有五分之一,是前朝舊臣,好多能力不錯,也沒什麼反心,朝代更替只是尋常,對很多人來說,在哪家兒的朝堂上都是做官,差別不大。
只為了其中很小一部分念著前朝的朝臣,就把這些人一鍋端,沐延旭可不怎麼樂意。
當然,若是這群人主動蹦出來,讓他們抓住把柄,那就沒什麼好說,這會兒正好趁機篩選一下,把那些心懷不軌的人剔除。畢竟,不怕歸不怕,可留下這麼一群很可能背後捅刀子的傢伙,沐延旭也免不了不自在。
沐延旭是聰明人,可燕王,荊王那群人,也不是傻子。
這兩個大概是猜到沐延旭已經盯上自己,這段時間一點兒動作沒有,和往常一樣,除了一天到晚跑出去喝酒看戲,去倚翠樓左擁右抱,什麼事都不做。就是平時說話,都沒有提到金家大郎半個字。
不過,金家大郎在大庸過得還不錯。
他每日在路邊替人寫字,生意很好,硬是比其他擺攤子寫字謀生的書生多賺兩三倍,京城回春堂的薛澤薛神醫,也正好在京,還收容了金香濃,免費為她診治,金家大郎不用替母親擔憂,除了賺錢,剩下的時光,就是跑到集賢館的藏書樓裡讀書。
第一百一十四章書樓
藏書樓
集賢館的藏書樓近年來名聲大振,讓天下間讀書艱難的寒門士子感激涕零,但實際上,它外面看起來還真有些寒酸。
只是東西兩座三層小樓而已。
裡面卻很吸引人,四壁鑲嵌出來的高大書架,架子木料到好,也結實,裡面的書籍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都仔細地包了書皮,書香氣四溢。
正中央放置了不少樣式奇特的桌椅,方便讀書。
這些年,藏書樓的書籍越發得多起來,雖然提供給寒門學子閱讀的都不是什麼珍本,孤本,還遠不能和世家大族的秘藏相比,卻也稱得上全面。
只是,藏書樓大門永遠開著,可想進入藏書樓,也不是輕而易舉。
當年在涯州還好,藏書樓面向所有來求學計程車子開放,只收一點兒錢,便容許他們一呆呆上一天,現在卻難了,一是集賢館名聲大振,天南海北的學子都慕名而來,而書籍不夠,藏書樓的地方也不足夠。
便是顧南一心想讓天下多些讀書人,卻也不得不制定嚴格的制度,只容許集賢館的學生自由借閱,其他人不能把書借走,可以在裡面閱讀,不過,若想進入讀書,也必須有當地有名望的書院開具證明,然後由集賢館開一張通行證。
這樣才勉勉強強保證藏書樓運轉正常。
顧南很長時間以來,都很為藏書樓的規模太小發愁,只是,想要說服其它世家大族提供書籍。實在很難。
這麼多年了,這藏書樓裡的書,大部分還是顧安然供應的手抄本。其他的除了顧南自己的藏書,也有一些他從市面上的收購的。數量一直不夠。
說到底。還是書籍太少,書本太貴,即使最近印刷術發展迅速,書籍的價格有了下降的趨勢,可一時半會兒的,書還是奢侈品。
如今培養一個讀書人,是極為困難的事兒,好多世家敝帚自珍,知識只能讓自家人知道。外面出售的書籍,既少又昂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