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兵馬還是太少了”。
說到這裡,李賢訕笑道:“元直,難道就沒有其他的法子了嗎?”
徐庶其實不贊同李賢這種好高騖遠之舉,在他看來,一切以經營北海國為要務,至於其他方面的,可以積攢糧秣,擴充軍備,遴選兵馬,在這之前,不去過分的引人矚目才是生存之道。
“使君,須知樹大招風的道理呀”
宛若晴天霹靂,李賢瞬間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以二十一歲的年紀便坐上了青州刺史的職位,雖說麾下僅有北海國一郡之地,可畢竟也是秩俸兩千石的地方大員,是等閒人奮鬥一輩子也難望其背偶像。
孔融之死,雖說栽贓到了劉備身上,可明眼人都看到了,李賢才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倘若有心人揪住不放,對李賢的名聲肯定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世人最厭惡反噬其主之人,這就好比董卓與呂布之間的關係,眾所周知,董卓穢‘亂’宮廷,臭名昭著,天下人恨不得吞其‘肉’,噬其血,然而,一旦呂布中了貂蟬的美人計,手刃董卓之後,世人反而認為呂布做錯了事情。
大人滅親,說出來冠冕堂皇,可在漢時這種孝道治天下的氛圍下,誰要是敢大義滅親,就等於站在了輿論的對立面。
只可惜了呂布,明明是為民除害,到頭來卻一直揹負著三姓家奴的惡名。
可以想象,一旦孔融死亡的真相洩‘露’出去,李賢必定要面臨極大的壓力,往後再想招賢納才的話,肯定會難上艱難。
沒有人會為一個噬主之人賣命的。
此番,徐庶一語驚醒夢中人,李賢開始面對現實,他從一介鹽丁成長到今天,靠的不是他人的吹捧,更不是所謂的虛名,而是靠著實打實的戰績,靠著無數賊軍的屍首。
運送糧秣去長安城,固然可以牟取名聲,可之後呢?又能為李賢,為北海國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難道說,曹‘操’、袁紹會因為李賢運糧的事情,放棄與他作對?這顯然不現實。
真正的利益還要靠實力去拼搏,虛名堆積起來的一切,一旦泡沫戳破,總歸會化為虛無。
李賢向徐庶深深行了一禮,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受教了!”
徐庶連連謙讓,剛剛騰起的一點不滿很快便煙消雲散,想來也是,李賢不過二十一歲的年紀,偶爾有些好高騖遠的想法倒也在情理之中。
錯了不可怕,怕的是死不悔改。
在徐庶看來,李賢不過中上之資,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是知人善任,靠的是從諫如流。
如果李賢剛愎自用,徐庶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