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使者大喜,他沒想到李賢竟然這麼容易說話,“李使君真是爽快人,有這三百鐵甲,足以殺退十倍於己的曹軍”。
李賢只是微笑,並不多言。
呂布使者急著回稟,沒有在都昌城久留,很快便用糧秣‘交’換了軍械,護送回返。
剪除孔融餘黨過後,孔黎整日裡魂不守舍,她雖然一顆心都系在了李賢身上,可聽聞有這麼多的人因他而死之後,還是覺得有些惶惶不安。
李賢如此殺伐果斷,更像是在遮掩些什麼,難道,孔融真的是李賢殺的嗎?
同樣的疑問浮現在聰明人的腦中,不過事已至此,木已成舟,李賢順利鞏固了地位,就算有郡縣不服,也絕不敢明面上與其唱對臺戲。
。。。
第二百九十五章順風駛船
興平元年夏,關中三輔之地大旱。
長安谷價飛漲,一斛谷值錢五十萬,窮苦百姓無錢買糧,甚至發生易子相食的慘況,
執掌大權的李傕雖然對平民百姓的死活不以為意,卻也不想長安城在他手中淪為一座死城,於是,他上書天子,懇請開倉放糧。
天子劉協閱罷之後欣然同意,畢竟是於民有利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只是,關中災民太多,僅憑長安一城之力,顯然是無法盡數救援的,不過,賑濟災民可不能分出彼此,不然的話非但不能收買人心,反而會引起流民唾罵。
李傕做慣了惡人,難得做了一次好事,他不想半途而廢,便向天子劉協出了個主意,讓各地州牧酌情“運糧入京”。
天子雖然覺得這法子有些“勞民傷財”,可思來想去,實在是沒有比這更好的法子了。
最起碼,有了糧秣,關中地區的百姓就可以活下來,至於沿途間的消耗‘浪’費,官吏的層層剝削剋扣,那的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天災之年,只要能讓百姓活下去的法子都是好法子。
自打李傕‘操’持朝政以來,他幾乎很少對地方州縣的事情指手劃腳,這是吸取了董卓的失敗教訓。
李傕可不認為自己能夠像董卓那般強悍,可以頂得住各路諸侯聯軍,適當的鋒芒內斂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
此番,天下下詔,讓各地運些糧秣過來,於情於理都不算出格,畢竟,關中乾旱是事實,百姓沒有活路也是實情,有這份大義壓著,誰也不能挑出‘毛’病。
旨令抵達北海國之後,李賢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彰顯自己的機會。
雖說,糧秣的多寡並不能代表什麼,可最起碼能夠讓天下人看到,青州刺史有一顆忠君愛國之心。
在這遍地烽煙的年月,各地的郡守自掃‘門’前雪,極少向朝廷進貢,至於賦稅之類供奉更是絕無僅有,倘若李賢獨樹一幟,護送糧秣進入長安,想必一定會賺取不少聲望。
李賢如今最缺的就是聲望這東西了,招賢館設立至今,聞風來投的匠工倒是不少,可拿得出手的文臣武將卻一個也沒有。
畢竟,李賢年紀太輕,崛起的太快,根基太淺,誰也不知道他的刺史之位能夠坐多久。
與其把自己的前程壓在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上面,倒不如靜觀其變,等待局勢明朗之後再“賣於帝王家”。
‘亂’世降臨,糧秣是最為寶貴的戰略物資,用它們來換取區區虛名,值得嗎?
太史慈等人出兵未歸,李賢身邊可以商議的人只剩下徐庶一個。
好在下密城局勢穩定了下來,百姓生活步入正軌,徐庶才得以脫身回返。
剛回到都昌城沒多久,李賢便心急火燎地將徐庶喚到身邊。
“元直,關中缺糧,天子下詔,讓各地運糧進京,我打算籌備些糧秣運往長安,不知你意下如何?”
徐庶皺眉不語,半晌之後才說道:“使君此舉怕是有些孟‘浪’了,從北海到關中,路途遙遠,更要途徑呂布、張揚等人治下,呂布也就罷了,此人與我們素有往來,應該不至於作出挑釁的舉動,可那張揚卻貪婪的很,萬一糧秣途徑河內被其截留的話,這又該如何是好?”
李賢聽罷還是有些不肯放棄:“我可以‘抽’調若干兵馬隨行護送,誰若是不開眼,殺到長安去便是了”。
徐庶笑道:“使君卻是忘了,如今郡國內還有多少兵馬?”
如果徐庶不提起的話,李賢險些真的忘了這一茬,醒悟過後,他乾笑道:“樂安國戰事未定,李典、于禁又去了徐州,剩下的徐和又要防備曹‘操’,哎呀,我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