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能私下嘀咕幾句,不敢說出來,要是在這最後關頭因為這樣的抱怨被這些大家族子弟給記恨,那麼他們恐怕就再難有進入考場的機會了。這種事情不管是在哪裡,在什麼時候,只要有著階級之分那麼就無法避免,特權階級什麼時候都是不講道理的。
馬車停穩,一個身穿淡藍色綢杉的少年從車上下來了,俊眉星目,鼻若懸膽,長髮在頭頂挽成一個結,被一根雕刻著華美圖案的髮簪別住,腳下踩著柔軟舒適的牛皮短靴,身邊一個書童打扮的小廝提著一個書箱隨著少年一起向著大門處而去。少年身材修長挺拔,臉上波瀾不興,一副風輕雲淡的模樣,腳步輕快像是去郊外踏青一樣輕鬆。
“是趙國公家的公子,真是了不得的大人物!”頓時有著認識這個少年的考生說出了給他的身份,這傢伙是當朝國舅爺長孫無忌的長子,他的姑姑是當今皇后娘娘長孫皇后,算得上是皇親國戚,比起之前那些進去的什麼尚書公子,侍郎侄子之類的要強太多了。
“什麼,他就是長孫衝?”沒有人會認為剛才這個風度翩翩濁世佳公子居然是以前聞名長安的長孫家的大紈絝。(未完待續。。)
第二十六章 科舉進行時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長安城中無數的丹桂在這個金秋時節爭相綻放,濃郁的沁人心脾的花香在空氣中瀰漫,緊靠著皇城西面掖庭宮一牆之隔的頒政坊,此時正在進行著大唐第一屆的科舉,無數的學子正在進場,他們或是風塵僕僕,或是神采飛揚,或是身穿粗布麻衣,或者綢杉飛揚。但是不管是什麼樣人,來到這裡都是一種肅穆的神色。他們知道在這個時候正式決定他們一生的命運的時候,寒窗十載,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
在開始科考之前,還有一項重大的活動,那就是祭天。這是開千古之先河的事件,所以在朝野上下無數人都是無比的重視,以孔穎達為首的一大群儒生為了慶祝這一盛事,所以不顧其餘大臣的阻攔,一定要進行一次祭天大典,昭告上蒼。當然這其中也有李二的支援,這樣的名留千古的機會,一直不就是李二所追求的麼?所以李二站在了這一群儒生的後面,那麼朝中其餘大臣所有的指責什麼耗費國帑,什麼要以觀後效的理由全都站不住腳了,因為皇上喜歡啊!
左右的侍衛小心的注視著四周的風吹草動。因為李二心血來潮了,來到了這一次的考場,觀看這幫儒生的祭天大典。自從三皇五帝以來,禮儀就一直在華夏民族的血液中流淌著。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甚至那些現在隱匿於山林之間的各個學派,對於禮儀都是無比的注重。李二這個血液中流淌著胡人血統的皇帝,對於這些禮儀也是倍加關注。因為這不僅僅是為了約束百姓,更是他自詡隴西李氏這一支並非是胡人與漢人的混血的一個重要的舉措。所以李承乾好胡風讓他異常的失望。李寬特立獨行也使得他頭痛腦脹,甚至對李寬放任不管。
在頒政坊的大街上。正對著皇城的大門——安福門,在這裡搭建了一座小小的祭壇,捧土為階,擂木成臺,身著寬大袍服的一群老大臣正在舉行莊嚴肅穆的儀式,他們身穿的服裝上面描繪著孔子行教像,七十二賢者圍坐在慈眉善目的孔子周圍,認真地聆聽著孔子的教誨。廣袖飄飄,衣衫下襬像是喇叭裙一樣。但是卻又顯得飄逸出塵。再加上這群大臣都是年過半百,甚至年近古稀的都有好幾位,他們鬚髮皆白,在這個時候更顯得鶴髮童顏,雖不說是仙風道骨,但是卻有一腔別樣的浩然正氣縈繞,神色肅穆,雙目凝視前方,像是正在穿過千年的時光。認真的傾聽著隔著那時光長河的孔聖先賢的諄諄教導。
“時辰已到,開香壇!”一箇中正平和的聲音在這個時候唱諾道。
“諸位學子,請輕聲起立!現在吾等端身正意,向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行禮!”那個聲音接著說道。然後就只見到那搭建的簡陋的祭壇上,一幅畫像緩緩升起,手執竹簡的孔子在冉冉檀香的青煙之中緩緩的顯露出來。就像是雲端顯聖一般。清風徐來,吹動了嫋嫋的青煙。整個畫面顯得更加縹緲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穎達站在祭壇之下,看著正在無數檀香之中恍若復生的先祖,率先吟誦起孔子的最著名的著作《論語》雖然這本書並非是孔子自己編撰,而是在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們回憶著編寫而成。但是在這個時候又有別的東西能代替這一本《論語》麼?
“儒家還真是節儉,不搞那些玄乎的,朕還以為會有什麼玄妙無方的情景,那幫子儒生那麼堅持,結果就是這樣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