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找到。但在學校、企業環境中都找不到正式的訓練傾聽的課程,而“傾聽”無疑是溝透過程中最重要的技巧。
懂得如何傾聽的人最有可能做對事情、取悅上司、贏得友誼,並且把握別人錯過的機會。傾聽對傳奇人物約翰·洛克菲勒非常管用,有一次他說:
“我們的政策一直都是:耐心地傾聽和開誠佈公地討論,直到最後一點證據都攤在桌上才嘗試達成結論。”洛克菲勒以謹慎著稱,而且似乎經常很慢才做決定,他拒絕倉促下決定,他的座右銘是:“讓別人說吧。”
如果你多練習一下高爾夫球,你只能在分數上看出些細微的差異;但是,一點點的傾聽練習就可以創造驚人的結果。假如你注意聽經理要求你做的事,就增加了做對的機會,而且不必要重做;如果你注意聽別人告訴你的方向,就比較不會走錯路;如果你注意傾聽顧客真正的需求,就可以避免浪費時間、金錢在他們不要以及不會買的東西上。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傾聽原則:
傾聽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在傾聽時要保持心理高度的警覺性,隨時注意對方傾談的重點,就象游擊手飛撲接住強力滾地球一樣。
(2)切勿多話。同時說和聽並不容易。億萬富翁富卡以說得少聽得多而著名。大家都知道,他曾在重要的業務會議中從開始坐到結束不發一語。有一次他告訴我:“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卻只給我們一張嘴是有原因的,我們應該聽得比說得多。”為了避免說得太多而喪失開發業務的機會,有些訓練者建議利用“火柴燃燒法”:假想你的手上拿著一支燃燒的火柴,當你認為火焰即將燒到手指時,停止說話,尋求其他人的回應。
(3)切勿耀武揚威或咬文嚼字。你說話的物件可能會因為你的態度而膽怯或害差,他們可能因為不想聽起來口齒不流利而變得自我保護。即使你是某一個話題的專家,有時仍應學習保持沉默,同時表示你希望知道得更多。
(4)表示興趣。沒有比真心對人感興趣更使人受寵若驚了。瑪麗·凱說,你想象你碰到的每個人脖子上都掛了一個牌子:“讓我感覺我的重要性。”
告訴別人他們給人的感覺時要謹慎,但是你可以問:“聽了我告訴你別人對你的感覺後,你覺得怎麼樣?”
專心。在別心不焉,你可以練習如何排除使你分心的事物以培養專心的能力。
(6)切勿遽下論斷。聽聽別人怎麼說。你應該在確定知道別人完整的意見後才作出反應,別人停下來並不表示他們已經說完想說的話。
(TXT小說: ③ūωω)切勿花所有時間去思索你的下一個反應。
在課堂上話最多的學生通常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這是因為經常發言的人,並沒有注意傾聽講師或其他學生的講話,而是將所有時間都花在思索他們下一步要說什麼。
(8)鼓勵別人多說。稍加運用加強理論就會有很大的作用。我們有時在談話或訪問時會先言不及義的聊一聊,隨後才出現精闢的見解、有意義的陳述,或有價值的資訊,此時要以誠心的讚美來誇獎說話的人。例如:“這個故事真棒!”或“這個想法真好!”之後你希望對方再加強的行為就會出現。因此,如果有人做了你欣賞的事情,你應該伺機獎勵他。僅僅是良好的回應,就可以激發很多有用而且有意義的談話。
(9)聽意見而不只是詞彙。嘗試在心中描繪出你所聽到的內容的藍圖。
(10)選擇性。
嘗試忽略枝微末節和廢話,專注於重要的事實。
(11)讓別人知道你在聽。方法之一是保持視線接觸,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傾聽;另一方法是答話,偶爾說“是”、“我瞭解”或“是這樣嗎?”告訴說話的人你在聽,你還是有興趣。在日本,兩個日本人交談時所的答話稱為aizuchi,這個字由“ai”(一起做事)以及“zuchi”(鐵錐)所組成,代表兩個日本人講話時,會不時互相交換答話,所以聽起來像是兩個鑄劍師傅在敲打劍刃。我們的文化並不需要我們這麼認真,但是偶爾答一句話或點點頭並無壞處。
(12)無聲的停頓。如果你在談話中一直回答、點頭,那麼偶爾暫停反應或許可激發更寶貴的資訊,這是新聞記者慣常採用的方式。許多人無法應付沉默或缺乏反應的場面,所以他們會馬上發表意見打破沉默。
(13)停止焦慮。假如你的情緒不集中,你可能無法接受資訊。
(14)對事不對人。別人或許有令你反感的態度,但是要訓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