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黃燥,脈數。治則:清肺洩熱法,用“千金葦莖湯”或“瀉肺湯”之類。
'兼證'(臨床上一般還以兼證更多見)
脾虛及肺(證):納呆(食慾差)便溏,咳嗽痰多,倦怠肢軟無力,甚則面足腫(浮腫),苔白,脈濡弱。治以培土生金法,用“四君子湯”之類。
(2)肺腎兩虧(證):咳嗽夜劇,腰腿痠軟,動則氣促,骨蒸潮熱(骨蒸筆者不詳悉,只知是潮熱之較重者)。盜汗遺精,舌紅苔少,脈細數。治以滋陰養肺法,用“生脈散”之類。
'陽虛'
腎氣不固(證)
主要脈症:面色淡白,腰脊(背)痠軟,聽力減退,小便頻頻(次數多)而清,甚則不禁(排尿不能控制,自然流出)滑精(精液不分晝夜有夢無夢自行流出)早洩(性交時一碰生殖器精液即提前流出),尿後餘瀝(即尿後滴不盡,肌肉收縮無力的現象),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則:固攝腎氣法,用“大補元煎”之類。
(2)腎不納氣(證)
主要脈症:短氣喘逆(氣急而喘),動則尤甚,咳逆汗出,小便常隨咳而出(即尿失禁),甚則痰鳴(喉間有聲),面色浮白(蒼白),苔淡薄,脈虛弱。治則:納氣歸腎法,用“人參胡桃湯”或“參蚧散”之類。
(3)腎陽不振(證)
主要脈症:面色淡白,腰痠腿軟,陽痿,頭昏耳鳴,形寒尿頻,苔淡白,脈沉弱。治則:溫補腎陽法,用“右歸丸”或“金匱腎氣丸”之類。
(4)腎虛水泛(證)
主要脈症:水溢肌膚,則為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如泥(按面板有凹陷),腰腹脹滿,尿少;水泛為痰,則為咳逆上氣(氣喘),痰多稀薄,動則喘息,苔淡白,脈沉滑。治則:溫陽化水法,用“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之類。
'陰虛'
腎陰虧虛(證)
主要脈症:形體虛弱,頭昏耳鳴,少寐健忘,腰痠腿軟,或有遺精,口乾,舌(質)紅少苔,脈細。治則:滋養腎陰法,用“六味地黃湯”之類。
(2)陰虛火旺(證)
主要脈症:顴紅唇赤,潮熱盜汗,腰脊痠痛,虛煩不寐,陽興(指生殖器時時“舉陽”挺起)夢遺,口咽乾痛,或嗆咳,小便黃,大便秘,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治則:滋陰降火法,用“知柏地黃湯”之類。
'兼證'
腎虛土衰(證):大便溏洩,完谷不化(食物不化,吃啥拉啥),滑瀉難禁(不斷地瀉,止不住),腹脹少食,神疲形寒(全身怕冷),肢軟無力,舌淡苔薄,脈沉遲(慢)。治以補火生土法,用“四神丸”之類。
(2)腎水凌心(證):心悸不寧,水腫,胸腹脹滿,咳嗽短氣,不能平臥,指唇青紫,四肢厥冷(冰冷),苔淡薄,脈虛。治以溫化水氣法,用“真武湯”之類。
以上僅以五臟辨證內容為例,其他內容可類推……
附註3
中藥劑型,常見的為湯劑,即現煎現服的。另外還有丸、散、膏、丹等,它們的製作比較複雜。一般常用湯劑的煎法如下:
湯劑煎藥的容器,以特製陶罐最好,可用砂鍋代,目前也常用不鏽鋼鍋或瓷鍋代,但不能用鐵錫等金屬容器。中藥入鍋(罐)後,先用冷水浸泡約半小時(古書中還有分別用雨水、井水、泉水等等的)。然後移入火上煎煮,不要為求快而用開水,這樣反而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據說開水猛然一衝,有的藥物表面反而凝固“結殼”,不易煎出。一般藥物水開後煎煮半小時左右即可倒出。但又有分別,“發散”類藥又可短些,可以“武火”(大火)短煎15~20分鐘即可。“補益類”藥物則宜“文火”(小火)煎1小時左右。其他還有一些特殊煎法:“先煎”,即一些礦石、介殼類藥要單獨先煎一小時左右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一般的“先煎”藥則只先煎10分鐘左右就可以加入其他藥物同煎了。(2)“後下”,先取出另包的此藥,待其他藥煎好後再加入此藥同煎約5分鐘即可倒出了。(3)“溶化”藥,有的也叫“烊衝”,即一般藥煎好濾出藥汁(湯)了,取此藥汁一部分放入“溶化藥”溶化後,再加入其他藥湯拌勻同服,如阿膠等就常用此法。這些醫生、藥房都會寫明、說明或可問明。一定要如法煎煮,否則會影響療效。比如砂仁,有“溫胃去氣”作用,此藥就須“另衝”,不能煎,即要其他藥煎好之後,將此藥放入碗底再衝入煎好的藥汁服用,這樣就能有“去氣”的作用。若一久煎,便無效果了。一般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