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3)

不見,但又會傳染,那麼猜想只有“蟲”才是可能的了。並且由於肺癆病人最後的消瘦是常見症狀之一,古醫書中所謂的“大肉盡去”,所以更猜想說是癆蟲、瘵蟲更能吃人的骨髓(中醫書裡,認為骨髓也是十分寶貴的物質)。可見都是一系列的想象和臆測。他們遠不知道傳染物既不是“蟲”,也非“食人骨髓”,而是結核菌侵入肺部後引起的一系列變化和反應。

為更進一步說明“癆蟲”說法的形成,下面試摘舊日《辭源》(午八六)(《辭源》戊種二冊,民國四年初版,商務印書館)中“癆蟲”條目下的內容,就能十分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了:“舊稱傳染肺病之微生物為癆蟲。唐段成式異疾志。載河南劉崇遠有妹為尼。常有一客尼寓宿。病癆。瘦甚且死。其妹省之。眾共見病者身中有氣如飛蟲。入其妹衣中。病者死。其妹亦病。茶香室叢鈔謂此即今俗所謂癆蟲也。”(語譯:以前稱傳染肺病的微生物叫“癆蟲”。唐朝人段成式有一部叫《異疾志》的書,其中載有一段說河南人劉崇遠,有個妹妹是尼姑,時常有一位外地來的尼姑到她這裡借宿。這客尼有癆病,消瘦不堪,而且就將死去。他的妹妹去看她,大家看見病者身體中有像飛蟲一樣的東西飛進他妹妹的衣服中。後來病者(客尼)死了,他妹妹也病了。《茶香室叢鈔》這部書說,這本書(《異疾志》)中所說的飛蟲,就是現在所說的“癆蟲”了。)從這段文字中就可看到所謂“癆蟲”一詞的形成,就是說,人們先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這個病的傳染性,那是什麼東西呢?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就只有臆想成看不見的“飛蟲”了。《辭源》、《異疾志》、《茶香室叢鈔》等等,都是一般的書,都不是醫學專著,嚴格地說,不足為憑,但從此可以看出“癆蟲”這一概念的形成,而且其影響極深遠。比如就筆者所知,舊時還有人當肺癆病人死亡時,有人就立即將他的口鼻閉住,說是以防癆蟲飛出傳染他人。殊不知,這個傳染物並非“癆蟲”而是結核病菌,它早在病人去世前就已在空氣中傳播了。另外,從這些文獻中也可看出中醫學裡的一些名詞、觀念的形成。因為當時缺乏定性定量的手段,許多都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臆想推斷出來,然後再用它的理論如陰陽五行等等加以解釋的。

又舉一例:瘧疾,在有了完整病原學的西醫學裡,已經知道它是一種由瘧蚊傳播了一種叫瘧原蟲而引起的傳染病。在中醫學裡,這些當然是無法知道的,但中醫學卻也已知道這是感受了一種籠統地稱為“瘧邪”所引起的病,而且也發現了它的傳染性,更發現了它流行的地域性。如《醫學入門》一書中就說:“疫瘧一方,長幼相似。”《諸病源候論》一書裡也提到“瘴瘧”一症系由感染了“瘧邪”的毒氣而起,並說多發於“嶺南”、“山瘴”之地等等。“瘴”《辭源》說是“山川溼熱蒸鬱之氣,人中之輒病”。(語譯:“瘴”,是山水之間的一種溼熱蒸發出來的毒氣,人吸入或接觸了便常會生病。)這裡所指的“瘧邪”,是說明它的傳染因子,“山瘴之地”,說明它流行的地區性,但是儘管如此,卻並不等於說當時已發現了現在已知的瘧原蟲。更不可能明確這“山瘴之氣”是由於嶺南地區易於滋生瘧蚊因而起了傳染作用的緣故。這也正如在科學史上在發現“氧”之前,只知稱它是“燃素”一樣。像這些,又是在研讀中醫古書時要細加分析的。

沒有病原學概念,不知細菌、病毒,確是中醫學裡一個很大的不足。比如它沒有明確的病原概念就沒有明確的針對性,因此雖然它的某些藥物方劑有著十分顯著的療效,但過去就沒能篩選出像現代所知的“特效藥”來……

沒有明確的消毒概念,特別是滅菌、無菌概念的缺乏,所以中醫的外科手術學就遠遠地落在西醫後面。且慢,不是說遠在三國時代的華佗,史書寫著他的外科手術當時就到了頗為驚人的程度嗎?對,這是事實,的確值得我們自豪。但當時為什麼沒有看到推廣應用的記載?為什麼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裡,中醫外科學,特別是手術學,沒有更高發展呢?華佗雖說後來據傳是被殺害了,但作為一種科學,如果它是有配套的科學基礎的,那麼一種療法、一個發明,決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去世而停滯不前的。所以筆者認為,這除了其他社會條件之外,在學術本身來說,沒有明確的無菌概念,以及沒有完整實用的解剖學等等都是停滯的原因。亂割亂扯,行嗎?刀口發炎潰爛,行嗎?當然不行。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要貶低華佗和中醫的外科手術學,在當時有這樣的成就,的確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但此後的不足和沉滯,也是值得我們思考並應補上這一課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