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啞者,可用石膏合麻黃內清肺熱,外散表寒;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之邪,伴有嗆咳痰少,口、咽、唇、鼻乾燥,苔薄舌紅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參、天花粉、梨皮。
3。暑溼傷表證
症狀: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證機概要:暑溼傷表,表衛不和,肺氣不清。治法:清暑祛溼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飲加減。本方功能清暑化溼,用於夏月暑溼感冒,身熱心煩,有汗不暢,胸悶等症。
常用藥: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清暑解熱;香薷發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溼和中。
若暑熱偏盛者,加黃連、山梔、黃芩、青蒿;溼困衛表,肢體酸重疼痛較甚者,加豆卷、藿香、佩蘭等;裡溼偏盛,口中黏膩,胸悶脘痞,泛惡,腹脹,便溏者,加蒼朮、白蔻仁、半夏、陳皮;小便短赤者,加滑石、甘草、赤茯苓清熱利溼。
附虛體感冒
體虛之人,衛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纏綿難愈,或反覆不已。其病邪屬性仍不外四時六淫。但陽氣虛者,感邪多從寒化,且易感受風寒之邪;陰血虛者,感邪多從熱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熱之邪。臨床表現肺衛不和與正虛症狀並見。治療不可過於辛散,單純祛邪,強發其汗,重傷正氣,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
1。氣虛感冒
症狀: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覆易感,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證機概要:素體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襲。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參蘇飲加減。本方益氣解表,化痰止咳,主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溼,憎寒發熱,無汗,頭痛,咳嗽,氣短,脈弱等症。
常用藥:黨參、甘草、茯苓補氣扶正以祛邪;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若表虛自汗,易傷風邪者,可常服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以防感冒。若見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為陽虛外感,當助陽解表,用再造散加減。
2。陰虛感冒
症狀: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失和。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化裁。本方滋陰解表,適用於體虛感冒,頭痛身熱,微惡風寒,汗少,咳嗽咽乾,舌紅脈數等症。
常用藥:玉竹滋陰,以資汗源;甘草、大棗甘潤和中;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熱和陰。
若陰傷較重,口渴咽乾明顯者,加沙參、麥冬;血虛,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脈細,加地黃、當歸。
【預後轉歸】
一般而言,感冒預後多良好,病程較短而易愈。如因感冒誘發其他宿疾而使病情惡化者,預後不佳。對老年、嬰幼兒、體弱患者以及時感重症,必須加以重視,防止發生傳變,或同時夾雜其他疾病。風寒易隨汗解;風熱得汗,未必即愈,須熱清方解;暑溼感冒每多纏綿;而虛體感冒則可遷延或易復感。
【預防調護】
本病在流行季節須積極防治。慎起居,適寒溫,冬春尤當注意。常易患感冒者,可堅持每天按摩迎香穴,並服用防治方藥。冬春風寒當令季節,可服貫眾湯;夏令暑溼當令季節,可服藿佩湯;時邪毒盛,流行廣泛,可用貫眾、板藍根、生甘草煎服。
治療期間應認真護理,發熱者須休息。對時感重症及老年、嬰幼兒、體虛者,須加強觀察,注意病情變化。須注意煎藥和服藥方法。
【臨證備要】
1。治療禁忌:臨床當辨清病邪之性質,若風寒之候誤用辛涼,汗不易出,病邪難以外達,反致不能速解,甚或發生變證;而風熱之證誤用辛溫,則有助熱燥液動血之弊,或引起傳變。除虛體感冒兼顧扶正補虛外,一般均忌用補斂之品,以免留邪。
2。寒熱二證不顯者,可予辛平輕劑。感冒輕證,或初起偏寒偏熱俱不明顯,僅稍有惡風、微熱、頭脹、鼻塞者,可予辛平輕劑,疏風解表,藥用桑葉、薄荷、防風、荊芥等微辛輕清透邪。
3。寒熱雜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