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或內臟下垂,或久瀉久利,或脫肛、陰挺,或月經量多,或帶下綿綿不斷,舌淡苔薄,脈細弱無力。

病機:臟腑虛損,中氣下陷,升舉無力。治法:益氣升提。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本方功能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主治中氣下陷,清陽不升之證。

藥用黃芪補中益氣;人參、白朮、甘草益氣健脾;陳皮理氣和胃;當歸補血;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陽氣。

脾虛胃痞,加枳殼、雞內金;腎失固藏,加山萸肉、菟絲子、覆盆子;久漏不止,加熟地、山藥、鹿角霜;子宮脫垂,去陳皮,加枳殼、烏梅、山萸肉。

3。氣脫

症狀:氣息微弱,神志淡漠,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質白潤,脈微欲絕。

病機:臟腑衰極,陰竭陽亡,元氣欲脫。

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藥:參附龍牡湯加減。本方益氣固脫,回陽救逆,用於元氣衰憊,氣血不榮臟腑,陽氣欲脫證。

藥用人參大補元氣,振奮生機;附子回陽救逆,溫通氣血;生龍骨、生牡蠣收斂神機,固攝元氣。

肺氣虛脫,見呼吸困難、喘促息數者,合生脈散、胡桃肉斂肺定喘;肝氣虛脫,見昏僕手撒者,加黃芪、白芍、山萸肉益肝氣、斂肝陰;脾氣虛脫,見久利滑脫者,合《時病論》補中收脫方溫脾止瀉;腎氣欲脫,見喘促痰鳴、鼻扇唇黑者,加黑錫丹、蛤蚧溫腎納氣,定喘固脫。

4。氣滯

症狀:脘脅脹痛,攻竄不定,時輕時重,噯氣,或腹痛腹脹,矢氣則脹滿減輕,其病情常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苔薄,脈弦。

病機:肝失條達,氣機鬱滯。

治法:行氣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本方疏肝解鬱,行氣和血,用於肝鬱氣滯所致脘、脅、腹部脹痛,噯氣等症。

藥用柴胡、枳實疏肝理氣;白芍、甘草緩急止痛;香附、川芎、陳皮行氣活血止痛。

兼有痰氣鬱結者,加半夏、厚朴花、茯苓、蘇梗;心胸氣滯者,加瓜蔞、薤白、降香;脘脅痛著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泛吐酸水者,加烏賊骨、瓦楞子。

5。氣逆

症狀:肺氣不降則咳嗽喘逆;胃失和降而噯氣呃逆,嘔吐噁心;肝氣升發太過而頭痛,眩暈,咳嗆脅痛,咽中如窒。

病機:或痰壅於肺,肺氣不降;或病邪犯胃,胃氣上逆;或肝失條達,肝氣上逆。治法:屬肺者,降氣化痰;屬胃者,降逆和胃;屬肝者,鎮逆平肝。

方藥:肺氣上逆者,用蘇子降氣湯。藥用蘇子、半夏降氣化痰,止咳平喘;前胡、厚朴肅降肺氣;肉桂溫腎納氣;生薑降逆和胃。

胃氣上逆者,用旋覆代赭湯。藥用旋覆花降逆;代赭石重鎮;黨參補其胃氣;半夏降逆和胃。

肝氣上逆者,用五磨飲子、四七湯。藥用代赭石、牡蠣、白蒺藜平肝鎮逆;沉香、檳榔、厚朴花順氣開鬱;半夏、蘇子、旋覆花、茯苓降氣化痰。

二、血病

血的病證較多,一般可概括為血虛、血熱、血寒、血瘀、血溢五種。除血虛外,血熱、血寒、血瘀屬實,血溢有虛有實。虛者當補血養血,實者當涼血、散寒、化瘀。

1。血虛

症狀:頭暈目花,心悸少寐,四肢發麻,唇爪無華,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脈細無力。

病機:血虛不榮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失養。治法:補血養血。

方藥:四物湯加味。本方功專養血補血,治營血虧虛所致的病證。

藥用熟地甘溫滋陰養血;當歸補血和血;白芍養血和營;川芎和血調氣。諸藥伍用,補中有通,補而不滯。

若心血虛者,可用養心湯;肝血虛者,可用補肝湯;心脾血虛者,可用歸脾湯。

2。血熱

症狀:身熱,神昏譫語,煩擾不安,口渴,吐、衄、下血,斑疹紫黑,面紅目赤,舌紅絳起刺,脈細數。

病機:火熱熾盛,入營動血。治法:涼血清熱。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味。本方功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治血分熱盛證。

藥用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黃清熱涼血;赤芍、丹皮涼血化瘀,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

氣分熱盛者,宜合瀉心湯;營分熱盛者,宜合清營湯;胃熱熾盛而腎陰不足,宜用玉女煎瀉南補北。

3。血寒

症狀:手足厥冷,口唇面板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