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止遺;益智仁、烏藥化氣固腎。

腎陽虛者,可加巴戟天、菟絲子、蓯蓉等溫補腎陽;脾虛氣陷,少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可配合黃芪、黨參、白朮、柴胡、升麻等益氣舉陷。

【臨證備要】

1。膀胱溼熱蘊結日久,可損及腎臟,首為傷陰,繼則陰傷及氣,或為陰陽兩虛。腎虛之體,易兼膀胱溼熱,兩者相互影響。治療需分緩急主次而治之。

2。膀胱虛寒證,多與腎陽不足,氣化失職有關,治療則以溫腎化氣為法。

第四節氣血津液病證辨治概要

氣的含義有二,一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等,二是指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如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氣的分類較多,如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五臟之氣等。機體內各種不同的氣,其功用概括起來有五,即推動作用、溫煦作用、防禦作用、氣化作用、固攝作用。這五個方面的功能雖各有不同,但又密切關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

血循行於脈道,是人體基本物質之一。血液的生成,雖然主要來源於水谷精微,但和營氣的參與及精髓的化生也有著密切的關係。血的主要功能是充養全身,使臟腑、四肢、九竅能各司其職。

氣和血,是供養臟腑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氣為陽,血為陰,陰陽互根,氣血相互資生、相互依存。氣對血有溫煦、化生、推動、統攝的作用;血對氣有濡養和運載的功能。在病理上往往也相互影響。《素問·調經論》雲:“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血病變可以反映於臟腑經絡的每一種疾病中,各種疾病的不同階段,又都能反映出氣血盛衰的不同變化。治療疾病,重在調整氣血,平衡陰陽。正如王清任所強調的“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

津與液都由飲食所化生,三焦所佈散,出入於肌膚腠理,流行於筋骨關節。津的作用是溫養肌肉、充潤面板;液的作用是滑潤關節、補益腦髓、溉濡耳目口鼻。津無固定之所,隨氣化出於腠理則為汗液,隨氣化下達則為尿液;液有固定之所,在關節腔則為滑液,在腦髓則為腦池內液。一般而言,津在表,質清而稀;液在裡,質濁而稠。由於津液為人體水液的總稱,所以津與液常不作嚴格區分而統稱津液。津液病證即津液的代謝失常。津液的代謝是由各個臟腑相互協作來完成的複雜的生理過程。其生成、輸布、排洩任何一個代謝環節失常,都會引起相應的病變,而出現種種證候。津液的代謝失常主要表現為津液的虧損不足和津液的輸布障礙、停滯瀦留體內兩大方面。津液不足屬於燥證範疇,而津液輸布障礙則形成痰證與飲證,故本節主要著眼於痰病和飲病的討論。

氣血與津液有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的關係。氣血能化為津液,津液也能化為氣血。氣血津液的相互關係主要表現為氣能生津,津能化氣,氣能攝津,津能化血,血含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說。津液為人體體內水液的總稱,其流通和輸布要依賴氣的推動,隨血執行全身,而氣血要散佈全身,也必須依賴津液的流通和運載。如果氣血執行失常,可致津液停積,津液停積,又可影響氣血的執行。另一方面,氣血和津液的不足,也常互相影響,如血脫津傷、氣隨液脫等。

總之,機體的病變無不涉及到氣血津液,氣血津液的病變又往往反映臟腑功能的失調。認識和分析氣血津液的病因、病機、病證,就能深入地探討臟腑的病理變化,對指導臨床實踐有重要的意義。

【辨證論治】

一、氣病

氣的病變很多,臨床辨證當分虛實。虛證為氣虛、氣陷、氣脫;實證為氣滯、氣逆。虛者治以補氣、升提、固脫;實者治以理氣、降逆。

1。氣虛

症狀: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頭暈目眩,不思飲食,大便溏軟,舌淡胖有齒痕,脈虛無力。

病機:飲食勞倦,久病失養,或年老體衰,或素體稟賦不足,臟腑機能衰退,元氣虧虛。

治法:益氣補中。

方藥:四君子湯加味。本方功能補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食少便溏等症。

藥用黨參甘溫益氣;白朮健脾助運;茯苓健脾滲溼;甘草甘緩和中。

偏於肺氣虛者,加黃芪、五味子;偏於脾氣虛者,加扁豆、蓮肉;偏於心氣虛者,加紅參、五味子;偏於腎氣虛者,加熟地、山藥;偏於衛氣虛者,加黃芪、防風。

2。氣陷

症狀: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頭目昏眩,脘腹墜脹,納谷不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