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3 / 4)

、當歸、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茯苓、半夏、陳皮、白芥子、竹瀝、薑汁健脾化痰。

痰濁滯留,皮下有結節者,加南星、殭蠶;瘀血明顯,關節疼痛、腫大、強直、畸形,活動不利,舌質紫暗,脈澀,加莪術、三七、地鱉蟲;痰瘀交結,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蠍、蜈蚣搜剔絡道;有痰瘀化熱之象者,加地龍、陳膽星、水蛭;關節、脊柱僵硬、強直、變形,疼痛較甚者,加乳香、沒藥、血竭、蘇木、延胡索活血祛瘀止痛;關節屈伸不利者,加油松節祛風化溼,舒筋活絡。如關節漫腫而有積液,可加用小量控涎丹祛痰消腫,每日服1。5g,連服7~10日為一療程,但不必空腹頓服,可分2次在餐後服下。

5。氣血虛痺證

症狀:關節疼痛、酸楚,時輕時重,或氣候變化、勞倦活動後加重,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肌膚麻木,短氣自汗,面色少華,唇甲淡白,頭暈目花,舌淡苔薄,脈細弱。

證機概要:風寒溼邪久留經絡,氣血虧虛,經脈失養。

治法:益氣養血,和營通絡。

代表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本方益氣養血、和營通絡,適用於痺證氣血兩虛、營衛失和者。

常用藥:黃芪、黨參益氣;當歸、白芍養血活血;桂枝和營通絡;川芎、薑黃、雞血藤、天仙藤行氣和血通絡,此即“氣血流暢,痺痛自已”之意。

血虛明顯者,重用當歸,加生地、熟地;陰虛者,加玄參、石斛、山茱萸;兼有寒象者,加附子溫陽散寒;兼有便溏者,加炒白朮、蒼朮、茯苓健脾化溼;兼有瘀血者,加桃仁、紅花;肢體麻木者,加蘇木、路路通活血通絡。

6。肝腎虛痺證

症狀:痺證日久不愈,關節疼痛時輕時重,疲勞加重,關節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痠軟,或畏寒肢冷,陽痿,遺精,或骨蒸勞熱,心煩口乾,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少津,脈沉細弱或細數。

證機概要:肝腎不足,筋脈失養。

治法:培補肝腎,通絡止痛。

代表方:獨活寄生湯加減。本方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祛風溼、通經絡之功,用於痺證日久,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者。

常用藥:獨活、桑寄生祛風溼,補肝腎,強筋骨,除痺痛;防風、秦艽祛風化溼止痛;桂枝、細辛溫經通絡;牛膝、杜仲補益肝腎;人參、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養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

腎氣虛,腰膝痠軟,加制黃精、續斷、狗脊;骨節疼痛,乏力較著,加鹿銜草、千年健、石楠藤、骨碎補補虛通絡,強壯筋骨;陽虛,畏寒肢冷,關節疼痛拘急,加附子、鹿角片、仙靈脾、巴戟肉、肉蓯蓉;肝腎陰虧,腰膝疼痛,低熱心煩,或午後潮熱,加生地、首烏、桑椹子、枸杞子、功勞葉。

從痺證的病變過程來看,風寒溼痺、風溼熱痺多見於病之初起。痺證日久不愈,則可見痰瘀痺阻和氣血、肝腎虧虛,邪實正虛相兼,也可因病邪隨體質從化或鬱化而呈現寒熱錯雜之證。臨證應聯絡分析,按主次處理,諸法複合應用。

【預後轉歸】

痺證治療及時,病邪祛除,預後多佳。若失治誤冶,或治未痊癒,或攝生不當,反覆感寒受邪,均可使病情反覆發作,日漸加重,遷延不已。日久可見關節腫脹畸形,甚至腰背強直變形。若雖初發而感邪深重,嚴重影響功能活動或損傷內臟,預後較差。

【預防調護】

改善生活與工作環境,避免久處溼地、感受風寒溼邪。平時應注意生活調攝,加強鍛鍊,調護正氣。水下或潮溼環境中作業,應加強防護。痺證初發,應積極治療,防止病邪傳變。疼痛劇烈、病情較重者應臥床休息。關節畸形、活動不利者,應防止跌僕,以免發生骨折。

【臨證備要】

1。辨病位用藥。辨病位用藥是根據痺證的病位不同,在辨證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使用藥物,以提高療效。痺在上肢可選用片薑黃、羌活、桂枝、桑枝、秦艽以通經達絡,祛風勝溼;下肢疼痛者可選用獨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藥下行;痺證累及頸項,出現頸部僵硬不適,疼痛者,可選用葛根、伸筋草、桂枝以舒筋通絡,祛風止痛;腰部疼痛、僵硬,彎腰活動受限者,可選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廑蟲以補腎強腰,化瘀止痛;兩膝關節腫脹,或有積液者,可用土茯苓、薏苡仁、天仙藤以清熱祛溼,消腫止痛。

2。注重內外、動靜結合。痺證不論急性、慢性,在內服藥物的同時,要適當配合外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