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1 / 2)

蟋蟀、沉香粉,以通利小便;如大便不通,腹滿而痛者,可加大黃、枳實、檳榔通腑行氣導滯;如動風抽搐者,加用鉤藤、石決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以息風止痙;如神昏譫語,加服安宮牛黃丸以涼開透竅。

(二)陰黃

1。寒溼阻遏證

症狀: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燻,脘腹痞脹,納谷減少,大便不實,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體胖大,舌淡苔膩,脈濡緩或沉遲。

證機概要:中陽不振,寒溼滯留,肝膽失於疏洩。

治法:溫中化溼,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陳術附湯加減。本方溫化寒溼,用於寒溼阻滯之陰黃。

常用藥:茵陳利溼退黃;制附子、乾薑溫中散寒以化水溼,且可制茵陳寒涼之性;白朮、甘草健脾胃以利溼濁。

若溼邪較重,可加豬苓、澤瀉、茯苓等淡滲利小便;若脾虛較甚,可加黃芪、山藥、薏苡仁健脾利溼;若脘腹脹滿,胸悶、嘔惡顯著,可加蒼朮、厚朴、半夏、陳皮,健脾燥溼,行氣和胃;若脅腹疼痛作脹,肝脾同病者,當酌加柴胡、香附、鬱金、川楝子疏肝理氣;若溼濁不清,氣滯血結,脅下結痛,腹部脹滿,膚色蒼黃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礬石散,以化濁祛瘀軟堅。

2。脾虛溼滯證

症狀:面目及肌膚淡黃,甚則晦暗不澤,肢軟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脈濡細。

證機概要:黃疸日久,脾虛血虧,溼滯殘留。

治法:健脾養血,利溼退黃。

代表方:黃芪建中湯加減。本方可溫中補虛,調養氣血,適用於氣血虧虛,脾胃虛寒之證。

常用藥:黃芪、桂枝、生薑、白朮益氣溫中;當歸、白芍、甘草、大棗補養氣血;茵陳、茯苓利溼退黃。

如氣虛乏力明顯者,應重用黃芪,並加黨參,以增強補氣作用;畏寒,肢冷,舌淡者,宜加附子溫陽祛寒;心悸不寧,脈細而弱者,加熟地、首烏、酸棗仁等補血養心。

(三)黃疸後期

黃疸消退,有時並不代表病已痊癒。如溼邪不清,肝脾氣血未復,可導致病情遷延不愈,或黃疸反覆發生,甚至轉成積聚、鼓脹。因此,黃疸消退後,仍須根據病情繼續調治。

1。溼熱留戀證

症狀:脘痞腹脹,脅肋隱痛,飲食減少,口中幹苦,小便黃赤,舌苔膩,脈濡數。

證機概要:溼熱留戀,餘邪未清。

治法:利溼清熱,以除餘邪。

代表方:茵陳四苓散加減。

常用藥:茵陳、黃芩、黃柏清熱化溼;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分利;白朮、蘇梗、陳皮化溼行氣寬中。

2。肝脾不調證症狀:脘腹痞悶,肢倦乏力,脅肋隱痛不適,飲食欠佳,大便不調,舌苔薄白,脈細弦。

證機概要:肝脾不調,疏運失職。治法:調和肝脾,理氣助運。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歸芍六君子湯加減。前方偏重於疏肝理氣,用於肝脾氣滯者;後方偏重於調養肝脾,用於肝血不足,脾氣虧虛者。

常用藥:當歸、白芍、柴胡、枳殼、香附、鬱金養血疏肝;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益氣健脾;陳皮、山楂、麥芽理氣助運。

3。氣滯血瘀證

症狀:脅下結塊,隱痛、刺痛不適,胸脅脹悶,面頸部見有赤絲紅紋,舌有紫斑或紫點,脈澀。

證機概要:氣滯血瘀,積塊留著。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代表方:逍遙散合鱉甲煎丸。

常用藥:柴胡、枳殼、香附疏肝理氣;當歸、赤芍、丹參、桃仁、莪術活血化瘀。並服鱉甲煎丸,以軟堅消積。

【預後轉歸】

陽黃證,身體強壯,又能獲得正確的治療,黃疸能在短期消退;而素體虛弱、失治誤治者,則易轉為陰黃。陽黃溼重於熱者,消退較緩,應防其遷延轉為陰黃。急黃為陽黃的重症,常可危及生命,若年高體弱者患此,每致邪毒內陷心營而難以再現生機。陰黃證倘若溼濁瘀阻肝膽脈絡,黃疸可能數月或經年不退,易轉成積聚、鼓脹。

【預防調護】

預防方面,飲食要講究衛生,勿過嗜辛熱甘肥食物,應戒酒類飲料。避免濫用藥物。避免血液製品的汙染。黃疸流行或與病人密切接觸者,應注射肝炎疫苗以防感染。

調護方面,發病初期,應臥床休息,恢復期和轉為慢性久病患者可適當參加體育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