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報告說:“當踏進聖墓時,您想象不到它使我產生了一種多麼複雜的感覺,在這裡有一種如此強烈的歡愉,而我的思緒也不斷地轉向您。”埃拉是出生於黑森…達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的信奉基督新教的公主,但是她卻充滿熱情地接受並改信了東正教,當“看到所有這些在柔弱的嬰兒時代就被教導要熱愛的神聖地方時”,她是“多麼高興啊”。謝爾蓋和沙皇都仔細地觀察過教堂的設計,埃拉則被委任負責教堂的繪畫。埃拉告訴維多利亞女王:“看到這些我們的上帝為了我們而受苦的地方,就像是一場夢”,“而在這裡祈禱是如此地舒適”。埃拉確實需要撫慰。
三十一歲的謝爾蓋是一個軍人般嚴格執行紀律的人,在家裡他是一個比較專橫的人,他一直被秘密過著同性戀生活的流言困擾著,而同性戀生活與他對於獨裁統治和東正教的堅信是格格不入的。他的一個表親這樣描述他:“他固執、傲慢、難以相處,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但他卻到處炫耀他的個性。”謝爾蓋與埃拉的婚姻將他置於歐洲王權的焦點:埃拉的妹妹亞歷山德拉將要嫁給未來的沙皇尼古拉二世。
在離開耶路撒冷之前,謝爾蓋對帝國、上帝和考古學的興趣全部都融入了他的新教堂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該教堂剛好就在聖墓大教堂旁邊。在買下這塊地段極好的土地後,謝爾蓋和他那些建築工人們在這裡發現了可以追溯到哈德良聖殿和君士坦丁教堂時代的牆垣,後來在建造他的教堂時,他就把這些考古發現都融入了進來。在俄國大院裡,他將“謝爾蓋之屋”這個奢華的帶有角塔狀新哥特式塔樓的酒店指定為俄國貴族的休息之地。'2'謝爾蓋和埃拉的婚姻生活可能是個悲劇,然而,拋開這些建築和這些建築所吸引的成千上萬個俄國朝聖者不說,謝爾蓋還有一個卓著的貢獻,那就是,作為俄國官方反猶主義的擁護者之一,他將猶太人推進了錫安這個避難所。
謝爾蓋大公:俄國猶太人和大屠殺
1891年,亞歷山大三世任命謝爾蓋為莫斯科總督,謝爾蓋即刻就從這個城市趕走了兩萬猶太人,他派出哥薩克騎兵和警察在逾越節第一個晚上的午夜包圍了他們的居住區。埃拉寫道:“我不相信我們將來不會因此事而受到審判。”不過謝爾蓋卻“相信這樣做是為了我們的安全著想,我不認為如此,除了感到羞愧”。'3'
六百萬俄國猶太人一直以來都很尊崇耶路撒冷,祈禱時也都會面向他們房屋的東牆。然而,現在俄國的這場大屠殺卻逼迫他們要麼革命——一些人擁護社會主義——要麼逃亡。於是就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撤離,即第一次“阿利亞(Aliyah)”。“阿利亞”一詞的意思是“升到更高的地方,升到耶路撒冷的聖山上”。在1888到1914年間,有兩百萬猶太人離開了俄國,不過他們中的百分之八十五不是去了“應許之地”巴勒斯坦,而是去了“美國金色之地”。但是仍有千萬人把眼睛對準了耶路撒冷。1890年,俄國猶太移民開始改變這座城市的風貌:四萬名耶路撒冷人中有兩萬五千名都是猶太人。1882年,土耳其蘇丹釋出命令禁止猶太人的移民活動,1889年又規定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停留的時間不能超過三個月,不過這些措施幾乎沒有得到執行。雖然以優素福·哈立迪為首的阿拉伯大家族們請求伊斯坦布林方面制止猶太人的移民活動,但猶太人還是持續不斷地到來。
自從《聖經》的作者們創造了他們關於耶路撒冷的故事,自從這個城市的傳記成為一個傳遍全世界的故事,耶路撒冷的命運便在很久以前被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土耳其帝國、英國以及沙皇俄國的統治者們確定了下來。1895年,一個奧地利記者出版了一本將會對20世紀的耶路撒冷進行明確闡釋的書——《猶太國》(The Jewish State)。
#####
註釋
“反猶主義(anti…Semitism)”一詞於1879年由德國記者威廉·馬爾在其《猶太教戰勝德意志社會》一書中創造出來,當時是為了描述社會上新出現的不同於舊有的宗教仇視的對猶太人的種族仇視。
'2' “謝爾蓋之屋”嚴格來說是屬於謝爾蓋的,2005年普京總統訪問以色列時對其非常欣賞,據說他當時非常感動,還流淚了。以色列在2008年將這個酒店還給了俄國。
'3' 亞歷山大三世死於1894年,他那涉世未深、才能平庸又不太走運的兒子尼古拉二世繼任為新的沙皇,此人承襲了他父親對專制統治的頑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