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家阿柔哪天也帶進宮瞧瞧,我記得她是仲春生的,開年就滿十一歲了吧。。。”
行昭低眉順目地退回去,極盡可能地想忘掉最後那句話。坐在杌凳上,不禁心下苦笑。受盡了苦難,還改不了性子,明明一句好聽話就能掩過去的事兒,還非得要硬扛著,位卑言輕,這樣的反抗,又有誰看呢。
殿裡的聲音像是被鐘罩罩住似的,“嗡嗡嗡”的響在耳邊,坐了像是有一刻鐘,又像是幾個時辰。總算是聽見顧太后沉喑的聲音:“都去未央宮吧。皇后怕是等了很久了。”
眾人才又磕頭叩地,由內侍領著往西邊兒去。
進了未央宮正殿,方皇后已經坐在了上首,著明黃鳳吟九天紋,頭戴九翅瞿冠,眉間點硃砂一點,和大夫人一樣是圓圓的臉,卻沒笑,背挺得直直的,很是端莊的模樣。
下首花團錦簇地坐著四、五個打扮富麗的女子,都是**裡排的上的妃嬪。
行昭一進去,一眼看到了方皇后,嘴角便止不住地揚,方皇后待她如親母待女。奉詩書,教禮儀,訓道義,都是親力親為,自母親去後,說她是由方皇后養大的也不為過。
按捺住澎湃,隨著眾人叩頭行禮,口裡唱福氣吉祥話,都是一套的禮數,差不離,皇后說了平身,眾人又向幾個內命婦見禮。方皇后挨個兒介紹:“陳德妃與陸淑妃都是常見的,惠妃和王嬪則是才拿到寶冊寶印的。”
行昭抬眼看了眼王嬪,二十七八歲,身形小巧,受了眾人的禮接著還頷首還一半回去,十分恭謹柔順的樣子——也是未來的王太后,誰也沒想到是她生下的二皇子周恪榮登大寶。
方皇后比大夫人像將門虎女,說話言簡意賅,坐這麼幾個時辰都不會靠在椅背上。不會像顧太后那樣和人嘮家常接下話來,場面常常會僵下來,每到這時應邑就斜靠在楠木後椅背上撇撇嘴,吹一吹染得血紅的指甲。
好容易更漏打了午晌,方皇后便揚揚手,留了幾家賞飯,其餘的都叩安回去。
回去的人家,大都在心頭長長呼口氣兒,這宮裡頭行差踏錯一步,都不曉得明兒個還不能見著太陽。臨了踏過門檻要走了,卻又不由羨慕起能被留飯的幾家來,瞥眼看看,心裡頭又安慰自個兒,留下的不外乎是幾位長公主,連上賀家黎家,誰叫人家沾著親帶著故呢。
第三十二章 真相
更新時間2013…8…21 22:02:21 字數:3284
說是賞飯,又有誰敢真吃飽。行昭現今是吃什麼都味同嚼蠟,心裡頭在默唸阿彌陀佛,只求吃完這頓飯就趕緊散了。
好容易用完飯,幾位長公主提裾告辭,說是要往康和宮去看各自母妃。
方皇后哪會不應,吩咐蔣女官拿出幾個匣子來,“。。。從西北送來的藥材,有鹿茸有人參,八娘才生了頭胎,記得給她捎份兒。”又讓蔣女官送出去。方皇后待這幾個小姑子是極好的,彰德帝登基時,幾個庶妹都還小。說人家、辦嫁妝、操辦婚事,都是方皇后做的主,顧太后只推脫沒有精神來管。
前頭剛走,這頭,應邑就叉著一塊蜜瓜也不吃,放在自個兒跟前的粉彩小碟裡玩,揚眸戲謔:“方家是西北的土皇帝。財大氣粗,什麼搞不來?也難為嫂嫂了,既沒生養過,又沒懷過,還知道這些東西對坐月子好。”
外命婦皆屏氣凝神。大周百年,皇后無子的多了去了。只是敢當著面兒指摘的,應邑還算是第一人,她敢說,並不代表外人敢聽。
方皇后置若罔聞,轉頭又同黎老太君打招呼:“前些日子聽聞您腰腿不太好?如今可好些了?本宮記得黎家是住在外郊的雙慶衚衕,本宮也不多留了,天晚了路就難走了。”
黎家如釋重負,穿著絳色仙鶴紋超品副制的黎太夫人六十多了,顫顫巍巍地站起身,聲音有些抖:“老身感懷皇后娘娘好意。”黎夫人攙著黎老太君轉頭嚮應邑行禮,又和賀太夫人見了禮,這才告辭歸去。
偌大的正殿,只餘了方皇后、應邑、中寧長公主與賀家。方皇后這才伸了伸背,眼神定在應邑身上,語聲冷冽:“皇帝這兩個字兒是可以隨便說的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是皇家的公主,更需謹言慎行,那番話你將皇帝置於何地,本宮置於何地?”
大快人心!行昭腦中只浮出了這四個字。
行昭低垂了頭,伸手去拿案上的茶盅,正埋首小啜,突如其來“嘭”地一聲——是應邑一氣之下將蜜瓜砸在了碟兒上,行昭手一抖,茶水便灑了幾滴在衣襟上。
方皇后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