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重溫革命時代的英雄故事,在淨化人們的思想道德,學習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領悟面對困難危機的應對智慧,以及瞭解人生目標信仰力量諸多方面仍有極重要的意義。張愛萍等老一輩革命家是中華民族從沉淪走向振興的時代英雄,是值得每個共和國公民銘記在心的。
張愛萍將軍真是個奇人、奇才。歷史把這麼多重擔壓在他的肩上,幾次差點犧牲。紅軍時期,他參加紅14軍,戰鬥中差點被淹死。黃橋一仗,左臂被打斷了,“尺骨和大動脈整個被切斷,扎不住,失血過多,人就昏死過去。當時都以為他死了,抬下去,一個民間醫生路過,看見擔架上滴血不斷,便斷定這人還活著……”這個民間醫生叫孫蓬仙,是他救了張將軍一命。1945年,張愛萍任華中軍區副司令,準備迎戰國民黨軍,在一次部隊行動中,他坐在一輛繳獲的日本大卡車上。行動中他探出頭來“向後面車廂裡的人交代些什麼……車緩慢地向後滑動,旁邊剛好有一堵牆,他的話音還沒落,頭就被夾在車門和牆之間了……他頓時就失去了知覺”“人當時就昏死過去,血從眉骨處汩汩流出”“頭蓋骨從眉骨處裂開”,醫生診斷為顱腦受傷和嚴重腦震盪,後被送到大連休養,傷情未見好轉,又被送往蘇聯治療。他被送到一個療養院,周圍都是茂密的森林,環繞一個很大的湖。蘇聯醫生檢查後,開出的處方,又是如此奇妙:每天喝酸奶和划船,居然就這樣的治好了他的傷。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張愛萍將軍多次面對死亡的危機,居然又一次次化險為夷。他看似是一位福將,但命運加在他身上的困厄、艱辛、風險也實在是太多了。
這部書最大的優點是文筆優美,生動可讀。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讓你放不下。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真情、真悟。真實是指書中講述的許多故事,都有具體的史料依據,有的作者還到故地作過調查,蒐集父親戰友的回憶文章以予佐證,許多情況還當面詢問過他的父親。許多鮮為人知的決策內幕,離奇的故事細節,由此呈現出來。一般兒子寫父親,弄不好就會“為尊者諱”,講優點,講功績往往津津樂道,但講缺點,講毛病就會顧慮甚多,“宜粗不宜細”了。但作者性格如其父:剛直、尖銳,故寫來仍是秉筆直書。對張愛萍將軍的個性、特徵作了準確的記述。書中首次披露了我黨一些領袖對張將軍的評語。毛澤東說他“好犯上!”;葉劍英說他“渾身帶刺!”鄧小平說他“惹不起!”;“不懂政治”……披露這些帶批評性,但又透露出領袖對他人才難得,不得不委以重任的評語,是一般革命家傳記中很難見到的。這部書整體上可信,細節上也可信,幾近“信史”了。真情是指全書充滿了作者對父親這一代英雄的崇敬之情與理解之深。一般後代人,對前一代人為之艱苦奮鬥的事情往往不予理解或看得平淡無奇。兩代人之間往往有“代溝”,但作者身為軍人,又在“第一代人的影子里長大”,“童年時的模仿,青年時的崇拜,在世界觀形成的整個學生時期,以他們的理想為理想,以他們的人生信條為生活準則”,他與父輩可以達到心靈的溝通,因此寫來理解深刻,情節感人。書中披露了父子兩代軍人的情感交流。“文革”前張勝在部隊當兵,因在學習與思想彙報中說出自己在思考“毛澤東思想能否一分為二”這個哲學問題而獲罪,張愛萍居然給兒子寄來一本艾思奇在中央黨校的講話:真理是一分為二的,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統一,馬列主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那個認為毛澤東就是“神明”的年代,父子兩人仍在探討真理問題,實在是純真與堅定。張勝在受到連隊看管時,張將軍還給兒子寫過一封信,信上就一句話:“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實在是堅強又不通權變。張勝被部隊遣送回家時,張將軍已遭陷害被抓走,一天被拉去批鬥時,他走出家門,又折回來,把手上的一塊名錶摘下來,說了一句:“留給阿勝吧!”父子情深,又讓人感動。真悟是說,這部書可以幫助現代人、後代人正確地、全面地理解、瞭解為共和國誕生而奮鬥過的一代革命家。記得毛澤東晚年說過:多少年以後人們看待我們所做過的一切,會變得不可理解。但是作者是理解的,他也用這本書幫助讀者理解。書的結尾寫道:“他們那一代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賦有使命的。仰望夜空,繁星閃爍,哪一顆星會是他呢?我相信,這一代英雄,他們都是天上的星宿,他們曾經下界來,按毛澤東說:‘普度眾生’。現在,他們要回歸了……”張愛萍將軍晚年與兒子對談,兒子問:“你如果生長在今天這個社會里,你這個革命者能幹些什麼?他好像若有所思,他說:‘我可以當個教員,當個中國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