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他:‘惹不起’,這些均來源於書中十分生動的情節。透過個人的坎坷經歷使我們能夠看到時代變革的歷程,這才是本作品的深度。個人傳記作品不拘泥於個人的恩恩怨怨,兒女情長,而是將個人的快意恩仇、鐵血人生,放在整個的時代大背景下去思考和動情,去擔當民族和社會的道義與責任,這是真正的大手筆。
3。大情感
剛聽到這個選題的時候,本能地產生了一種顧慮。就怕人物傳記落入俗套。一是怕寫成官樣似的,充滿歌功頌德式的紀念文章,二是怕寫成充滿兒女情長、顧自留戀的懷念文章。一般大人物的傳記總愛把人物從小就寫成聰明絕頂、充滿遠大志向,長大後,在革命的熔爐中歷盡坎坷,不懈奮鬥,百鍊成鋼,直至功成名就,修成正果。好像偉大的人物從孃胎裡就已經註定他一定就是一位大人物似的。這樣的情感渲染總讓人覺得不大可信。可當我一見到張勝先生這部書稿的標題時,一切疑慮頓時化為烏有。比如,“元始天尊的弟子們”、“草莽江湖”、“不以成敗論英雄”、“有所為,也有所不為”、“讓歷史作結論”、“大徹大悟”、“最後一個士”、“末日到了”,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傳記標題一下子就吸引了我。50多萬字用了三天一氣讀完。看完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多少年了,難得碰到的好稿子。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在書稿裡,炫,是真人;事,是真事;話,是真話;情,是真情,這些“真”,就構成了這部作品最感人的元素,那就是“真實”。“真實”會使閱讀者更自然地去接近歷史的真相;“真實”使人自覺不自覺地被打動。特別是在這部書稿即將付印的前幾天,張勝先生提出更改書名,將原來的《他從戰爭中走來——我眼中的父親張愛萍》改成現在的《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不大的改動,卻完全隱去了“他”——傳主——張愛萍;“我”——作者——張勝。在一部兒子寫父親的傳記作品的書名中,儘量淡化了父子色彩,使兩個人的身影一下子變成了兩代軍人的群像,“對話”暗示了共和國老一輩和新一代軍人的共同思索與承擔。真是驚來一筆,這就是大情感,是作者對國家、對社會、對民族、對人性、對道義的承擔。令人深思與敬佩。
我感謝作者張勝先生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好作品。
(作者林棟為本書責編)
真實·真情·真悟——讀《從戰爭中走來》
張愛萍將軍是聲名遠播的一代戰將,他1910年生,15歲就投身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參加過兩萬五千里長徵。開國時授銜上將。過去這位將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曾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兩彈一星事業的領軍人物。但是對他的人生道路,個性特點,作戰故事,曲折經歷卻是不怎麼知道的。這部書的作者張勝,是張愛萍將軍的兒子。張勝年輕時參軍,從戰士做起,最後在軍內統帥機關總參任職,曾任戰役局局長。20世紀80年代,他看到父親已年屆80,已從國防部長的位置上退下來,就想請父親“系統地談談自己的人生和對一些重大問題的思考”,從那時起到此書定稿,過去了20多年,這部書的寫作是非常嚴肅認真的。這部書採用一個全新的視角:用兩代軍人、父子對話的方式貫穿全書,分階段講述張愛萍將軍戰鬥的一生、壯麗的一生。書中還引用了許多老戰友的回憶錄,第一手的文獻檔案資料,既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黨內、軍內高層活動。也講述一個英雄父親的人生追求,一個軍人兒子對父親的理解與摯愛。
掩卷之後,我感到這是一部值得認真閱讀的好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往往處在幸福、快樂的時光,卻不會好好珍惜。讀讀老一代革命家的艱苦奮鬥,出生入死的故事,我們就會知道共和國今天的小康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學習老一輩革命家信仰堅定,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美好的未來英勇奮鬥的優秀品質,在今天並未失去現實意義。讀完這部書一個活生生的英雄,一個無私無畏,毫無奴顏媚骨的硬漢將軍——張愛萍的形象就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他在抗日戰爭初期,在極其複雜、艱苦的環境中建立了皖東北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他經歷了最初的情感生活;他在解放戰爭後期為建立新中國海軍作出了異乎尋常的努力;他抓住戰機,成為指揮攻打一江山島——我軍首次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前線司令員;他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總指揮;“文革”中他被關押五年,復出後因抵制“文革”錯誤第二次被打倒;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他又成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兩彈一星事業的領軍人物……今天,我們雖然進入了一個市場化的時代。在一個崇拜金錢,物慾橫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