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之。並且任命薛衍為禮部尚書,負責操辦此事。又命朝中大儒孔令儀負責修書箸說。對於任何一個文人來說,替朝廷修纂一部書籍都是最為名揚天下之事。孔令儀自然是欣然笑應。
不過這位老儒在得知自己的搭檔竟然是昔年因著一紙辯論報將天下攪得風起雲湧的薛衍的時候,不覺搖頭苦笑。
他可記者薛衍在某些文人心目中的印象並不大好。只怕有薛衍負責此事,會橫生枝節。
永安帝當然也知道孔令儀的考慮非常有必要。不過永安帝也相信薛衍雖然因《國子監辯論報》一事得罪了某些儒士文人,但是也必然取得了另一部分人的好感。兩相一抵,倒也不值什麼。
所以永安帝對孔令儀的擔憂不以為然。仍舊堅持了自己的任命。
而薛衍之所以向永安帝提及此事,則是為了能夠有一個名正言順的方式,將青銅手鐲裡面的資料一點一點的複製出來。至於號令天下讀書人一起編纂一部著作來為帝王揚名……參考的不過是後世一個朝代某個皇帝的做法罷了。恰好此舉又騷到了永安帝的癢處。
因此不論永安帝是否同意自己的任命,都不會耽誤薛衍心目中的“正事”。
所以在聞聽孔令儀的擔憂後,薛衍還親自跑到了永安帝的面前,請求永安帝罷免了自己的禮部尚書之職,另選賢能負責此事。
然而永安帝並不允許,只命薛衍“不要多想,只做好你的分內之事。”
薛衍見狀,也就不再強求。
不過不管對於那個年代來說,認認真真的修纂一部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薛衍因為之前的際遇詭異,所以當他將青銅手鐲內的資料默出來時,該怎麼解釋這些書籍的來源,也成了為難薛衍的一道難題。
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薛衍甚至還在國子監內聘請了一些肯吃苦且有不懷偏見的生員,每日去詢問老農工匠們各種問題,然後結合大褚已有的那些雜學著作,繼續撰寫有實用價值的“工具書”。
不過饒是如此,仍有很多書籍的“出處”令人存疑。
還好永安帝並大褚朝臣都知道薛衍的來歷有些莫名,但是自從薛衍現身大褚,一舉一動皆是為了大褚並無貳心,所以眾人也就不過多的追究薛衍的來歷。因此看到了薛衍默出來的書籍時,也都很有默契的不再多問。
而另一廂,薛衍除了每日默寫自己所知道的那些後世的有用的資料外,也有幫忙整理那些武將們的“軍事著作”。
至於儒家、法家乃至其他方面的文章書籍,則有孔令儀並另外一些人負責整理。
簡而言之,在這一次編纂的《大褚全書》中,薛衍只負責“奇淫巧計”以及軍事相關的部分。後者也是由他的身份決定的。畢竟薛衍乃衛國公長子,且當年率先提出了請諸位將軍們著書立說,也由此引發了大褚官員們的“纂書熱”……如今由薛衍來負責兵家的這一部分,實在是恰當至極。
而另一方面,那些文人儒士們對於薛衍擔任禮部尚書負責此事的態度也並沒有孔令儀等老儒想象的那麼強烈。
雖然大家大部分時間還是看不慣“斯文敗壞”的薛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薛衍的雕版印刷術和辯論報有利的推廣了文人們著書立說清談辯論務實求是的風格。所以在大部分文人心中,即便薛衍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妥之處。但是瑕不掩瑜,有些地方還是可以肯定的。
這些評價是薛衍自己都沒有想到的。不過更令薛衍沒有想到的是另外一件事。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上一張一半正文一半番外的事情,因為懶八想要做一個視覺轉換的效果,所以是這麼設定的,但是忘了在標題上寫明提醒大家,是我的錯QAQ
因為昨天晚上上傳章節的時候發生了一點失誤,所以懶八忘記改標題了。今後不會這麼做了,凡是番外都會在標題上寫明。對於給小天使萌造成了不好的閱讀體驗,懶八在此道歉,嚶嚶嚶,我錯了
泥萌打我吧,躺平任打_(:з」∠)_
☆、第74章
薛衍今年二十歲。倘或放在後世,二十歲的薛衍不過是正在唸大學的學生,家長們不會理會薛衍是否談戀愛,是否會結婚。
可是在普遍男兒十七歲及冠,女兒十五歲及笄的大褚,一個二十歲且單身的國公府世子自然會引起萬眾矚目。更何況薛衍雖然年僅二十,但是功勳彪著,且深受太上皇與帝后夫妻的器重,前程自然無量、
一個年僅二十歲的六部侍郎,汴州刺史,帝國的錢袋子……這樣的薛衍自然是世家貴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