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幸福和希望都
寄託在別人的行為上,我們往往就會以這種方式來試圖改變別人。凡事都苛求“完美”,我們要求什麼,他人就要做什麼,否則我們就會產生不安的情緒。
全球化
透過一兩個消極觀點總括出一整套消極判斷。例如,有人去某個國家旅遊,這個國家的
某一兩個居民給他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於是他就判定這個國家的人民都不是什麼好人。
14.“堅持真理”型
堅持不懈地證明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是正確的。任何錯誤的東西都是無法想象的,不管花多少時間精力都要證明“真理”。有句話這麼說的“真理比幸福更重要”,有些人甚至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有人為了堅持真理,甚至不顧朋友的離棄,到死都還在苦苦證明自己的真理多麼正確。
上天回報幻想型
這種人期待著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報,最好是有人幫忙記下自己所有的付出。一旦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和認可,他們就會痛苦。這種思維方式也被稱為“受難型”,是一種傳統的“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的思考形式。這種人認為快樂的來源就是做好事,因為他們總在期待回報。
第23節:理智思考(6)
錯誤的信念是否正在限制你?
看看是什麼阻止了你理智地思考。
瞭解信念
思考的過程一般分為三類:
自動思維。這種思維說不定在某個時間會闖進你的大腦,往往與某件具體的事情掛鉤。腦子裡在想什麼,自動思維就會產生某種情感。例如,下班回家時發現家裡的門沒鎖,你可能會想“有賊(憂慮)”,或是“我早上出門的時候忘鎖門了(責怪自己)”,或是“也許我丈夫/妻子比我早回家了(高興,期待)”。自動思維可以是積極的、消極的,或是中立的。在這一章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自動思維。自動思維其實是思維的“高層”。
信念是思維的“底層”。信念是絕對的,它不用別人去爭辯,只是簡單地存在於我們的思想裡。我們對以下方面的信念消極:
·自我(“我沒有價值/我很了不起”)
·他人(“別人總讓你失望/大多數人都是很好的”)
·整個世界(“國家很安全/到處都是罪犯”)
·將來(“一切都在變化當中/任何事情都是一成不變的”)
信念是一種深層的東西,我們幾乎意識不到。信念是絕對的真理,“事情就是這樣”…………其實事情往往是錯誤的。信念往往根源於孩童時期,我們很少質疑小時候學到的東西。
案例分析:
父母很愛安妮,他們覺得多鼓勵孩子對安妮成長更好。於是,不管安妮做什麼事,做得多好,她父母都不會去表揚她,而是說“下次再好好努力”。要是安妮考試只得了80分,那就是考砸了,下次必須考90分。下次要是得了90分,她父母又會告訴她100分才是更棒的。因此,安妮的信念裡就會生成一種錯誤的認識“不管我多努力,我都做得不夠好”。
長大後,安妮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她從來都挖掘不了潛力,因為每次她接手一份挑戰性強的工作,她都會有“我還不夠好”這樣的想法,然後她就會想“我做不好工作,我會把事情搞砸,到時候所有的人都會笑話我有多無能。這項工作還是讓別人來做吧,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