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3 / 4)

中,記載了五百三十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三百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十六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更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人,命名南海諸島礁,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製圖的範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

帝,為與諸國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命鄭和至所到之國,先向各國宣諭,宣讀皇帝詔書。

“皇帝敕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佈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致失所。今遣鄭和賚敕,普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抒誠來朝,鹹錫皆賞。故茲敕諭,悉使聞知。”

凡順服者,即互贈國禮,會盟飲宴,展開貿易。諸國,紛紛派遣使臣回訪,更有甚者,屢有國君攜妻、子親赴大明來訪。有時,還要替各國調解糾紛。

(彼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了八十多年,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其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在於,彼時,我泱泱中國,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永樂六年,九月十三。遣鄭和再使西洋,送外國使節歸其各國。沿途,所歷國家分別為占城、渤尼(今汶萊)、暹羅(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闍婆、滿刺加、錫蘭、柯枝、古裡等。據史記,鄭和二使西洋,其隨行人數,仍然遠超出二萬七千人之眾。

永樂七年,夏,鄭和出使還。是年,營建昌平天壽山陵。

永樂七年,九月,遣鄭和三使西洋。船隊,自太倉劉家港啟航,十月至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是年冬月自五虎門出洋,順風經十晝夜始達占城。再自占城至真臘、爪哇、淡馬錫(今新加坡、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均屯於此處,以備使用。船隊去到各國的船隻,返航時,都在此處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歸國。其船隊自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裡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始抵古裡。

永樂八年,二月。帝,率五十萬大軍親征韃靼,權妃同行。五月十三,大軍至斡難河,敗本雅失裡、阿魯臺。及至凱還,權氏薨於臨城,葬嶧縣。

永樂九年,六月十六。鄭和出使還,俘錫盧山國王阿烈苦泰兒至京,釋還。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遣鄭和四使西洋。先至占城,後往闍婆、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臘。鄭和,再派分船隊至溜山(今馬爾地夫群島),其餘船隊自蘇門答臘駛往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至加異勒,剩餘船隊駛往古裡,再由古裡直航忽魯謨斯(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此處,乃東、西方商賈交還往來的重地。鄭和船隊經此啟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後,鄭和船隊遂把溜山國作為橫渡印度洋前往東非的中途停靠點。此次航行,鄭和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據史記,其四使西洋隨行人數,有二萬七千六百人之多。

永樂十一年,元月,天壽山陵成。二月,葬皇后徐氏。

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鄭和出使西洋還,俘蘇門答臘王蘇幹刺以獻。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初十。遣鄭和五使西洋,命其送“十九國”使臣歸國。船隊,自占城,再至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裡、錫蘭、沙裡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柯枝、古裡。到達錫蘭時,鄭和派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後由溜山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馬利亞境內)、麻林(今肯亞馬林迪)。其餘船隊到古裡後又分為兩支,一支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今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一支直抵忽魯謨斯。

永樂十五年,北京西宮成。

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鄭和下西洋還。

永樂十八年,下詔遷都北京,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