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人事部能發展成今天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規模,很慶幸自己還能管住。
自威州成立以來的七年間,隨著超級工程的逐步實施,適宜居住的小城鎮越來越多,原規劃的各城市逐步建成,一百五十五萬平方公里的管轄範圍內多了六座能容納二十萬人口的小城市,五十餘座3-10萬人口的鎮。
李莊很喜 歡'炫。書。網'德國式的城市佈局風格,除了中心城市較大外,其他的清一色都是功能齊全的小鎮。雙威建築設計院裡有不少精研德國建築及規劃思想的專家,這個設計院和星球改造研究院配合規劃了威州的全部新城鎮建設。
建築類研究所本身並不屬於絕密範圍,以聯合技術公司的知名度,合格的員工並不難招聘。輕車熟路的公司人事部僅僅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從全球各知名機構挖來眾多的高手,星球改造研究院進行了短期培訓,以便讓新進員工熟悉公司的風格。
要說聯合技術公司這個群體到目前的發展經歷,很明顯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威森科技搬到澳洲前是第一階段,當時澳洲總部規模已經不小。整個大集團處於明顯上升態勢,很多研究員都是帶藝來投,加上公司自己的研發成果,在外人看來,威森科技已經展露出國際一流研發企業的頭角。
第二階段則是李莊到澳洲後公司的快速發展到威爾遜州的成立。與管理團隊的秩序井然不同,研究員裡面什麼人都有,管理層成員使出吃奶的力氣才理順了科研團隊的管理。
基礎打得很紮實,框架很牢固,在巨量的資金和人事部的高效率推動下,這個團體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極速膨脹起來。如果不是它的自約束體制在生效,公司管理層和堪培拉方面恐怕得一直追著它的屁股走。這是令人很無奈但又極為搞笑的事情,讓公司高層心有餘悸。如果當初框架設計得不好,很容易讓聯合技術公司失控。徹底倒下的可能性很小,但有些優秀的人才會永遠流失,此消彼長之下,有些事情很難說。
公司規模不是越大越好,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威森法案》透過時,聯合技術公司的規模已經極大。能將數量這麼龐大的員工群管理得井井有條,周奇森“總統”的外號名副其實。像他這樣智商情商都極高的人,有資格享受公司給予的總統級待遇,管理這麼大的科技型企業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
第三階段開始的典型標誌就是威爾遜州的成立,這是公司的勢力首次控制一個獨立的州,雖然是個破亂地方,但礦產資源豐富,土地面積也夠大。
七年來,公司的員工總數勻速增長到近530萬,研發人員總數上升到197萬,生產銷售人員約280萬人,管理及公共服務類約50萬人。
公司員工加家屬約2000萬,搬遷到威爾遜州的澳洲本土關係戶約160萬人。原本地居民總數不到30萬,整個威爾遜州註冊人口總數約2200萬,佔了澳洲人口的三分之一強。
數千萬的人口給堪培拉帶來了很多麻煩,尤其是政治上的。威州作為聯邦成員,按照聯邦法律,該分配的兩院議席得分配,但這麼大數量的人口該分多少,著實讓堪培拉犯難。李莊這個議長就是個樣子貨,公司公關部總監保羅。卡朋特的親戚、前墨爾本大學政治學教授埃裡克。卡朋特一直替他主持威州議會的工作。
威森社科院和公司法務部的專家學者們兼任威爾遜州的議員,連法院都給充實起來,其實就是為了做研究,實驗無處不在。李莊沒有讓堪培拉繼續尷尬下去,他讓張凱從這幫人裡挑選拔尖人物代表威州充任國會議員,名額象徵性的要了一些,只比西澳多了一倍。
必要的條件是要講的,威州這次又從可以彈性解釋的條文中得到了少量權力,總體來說其實沒什麼。
澳洲跟很多國家一樣,沒有身份證,駕照之類的成了替代品。這種管理模式跟人文思想和國情有關係,但給聯合技術公司的管理帶來極大的不便,這裡人員很複雜。張凱引入了花旗國社會安全號碼SSN的概念,取名叫WSN,意思是威爾遜社會號,公司員工特製的工作牌上掛的便是WSN號碼,威爾遜州成立後,推廣到全州。
WSN的用途很廣泛,集身份證、社會保障卡、駕照等於一身,無需隨身攜帶,只要報出號碼,便能在威州公共地帶享受到法律許可範圍內的服務。每個定居在威州管理範圍之內的居民及家庭成員在簽署相關檔案後,都會領到一張製作精美帶有本人照片的社會保障卡,這個初始號碼就是WSN。它很重要,沒有這個常住居民將無法享受威爾遜州公共部門的便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