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比較固定,即興演唱者較少。如《請神捉魂》:
懸崖陡,刺叢深;水流急,路難行。尊敬的大神們啊,沒有好路,讓你行啊。泥滑路爛,巖步子都沒有一墩。一路野刺掛人啊,一路荒山荒嶺。啊呀呀,看見了水路,沿水路行啊,過大水,快得很,遇樹樹斷啊,遇土土崩。趕得急啊,趕得緊,船上人啊,要坐穩啊。趕啊,趕啊,看得清啊,它——被勾走的魂魄呀,在水上浮沉。
這首神歌系梯瑪與大神的對話。請大神趕鬼捉魂,有迷信色彩,但在描述山區路崎嶇艱難、叮嚀涉水乘船注意安全時,卻頗具體生動,生活氣息較濃。而人、神、魂的並現,手法亦極耐人尋味。
《長刀砍邪》是解邪歌中的一首:
有啊,哥兄啊,日夢不祥啊。我要砍了它,你夜夢驚砍了它。死人頭上砍了它,死鬼頭上砍了它。滾巖翻坎砍了它。投河跳水砍了它。麻索吊頸砍了它。刀劈斧剁砍了它。毒蛇擋道砍了它。惡虎攔路砍了它。見錢起心、謀財害命的砍了它。五穀不得收砍了它。當面說好、背後說歹的砍了它。砍、砍、砍、砍、砍!不好不利的,統統砍了它。
這首神歌表現的是梯瑪與邪惡的鬥爭。梯瑪認為萬物有靈,一切壞的惡的都由邪在作祟。但梯瑪不向邪乞求,他不怕邪,要用“長刀砍了它”。這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人們要主宰自己命運、驅逐邪惡的迫切願望。
從形式看,梯瑪神歌有雙句押尾韻的自由體,也有兩句一節四句一節、句尾押韻的格律體。唱腔亦有高腔與平腔之分。高腔高昂,感情激越;平腔舒緩,感情深沉。它們的韻律鏗鏘,優美動聽。
而擺手歌是土家族進行擺手活動時所唱的歌。
擺手活動土家語叫“社巴日”,是土家族的大型祭祀活動和傳統的文藝盛會,是土家族特有的民俗,歷史久遠悠長。從其活動內容來看,早在漁獵時代已存在並沿襲至今。“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民齊集,披五花被,錦帕裹頭,擊鼓鳴銃,舞蹈唱歌。舞時男女相攜,翩躚進退,謂之擺手。往往通宵達旦,不知疲也。”、“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古代文人這樣描寫擺手歌的情景,反映了土家族地區擺手活動的盛況。現在土家族聚居地區——酉水兩岸的來鳳等地尚留有不少擺手堂遺址,沿酉水流域的土家族人民,直到現在還常舉行擺手活動。擺手活動其規模有大小之別。大擺手是數村、數十村族人聯合舉行,人數多規模大,往往有成千上萬人參加。小擺手則是一村一族人的擺手活動。無論是大擺手還是小擺手,它的祭祀祖先、祈求豐年的目的,以及擺手的內容均基本相同。
擺手活動系在固定的擺手堂進行。擺手歌有行堂歌與坐堂歌兩種。行堂歌是伴隨擺手舞內容編唱的歌,跳什麼唱什麼,一個人領唱眾人吆喝。坐堂歌則是歌手們坐下來唱的,有單唱、對唱、輪唱等。歌手是擺手活動的主持人“梯瑪”、掌壇以及其他善歌者。擺手歌有即興而歌的內容,但更多的是由“梯瑪”領唱、世代傳承、內容浩繁、唱詞是固定的古歌。
擺手歌與梯瑪神歌既有聯絡又有區別。梯瑪神歌與擺手歌均系由梯瑪傳唱,但從內容與演唱時間、地點、目的來看,二者不是同一作品,應有區別。梯瑪神歌是由梯瑪在一家一戶、為主人消除病災祭祀神祇時所唱的宗教歌;擺手歌則是梯瑪在擺手傳統民俗活動中,為紀念全民族的祖先、祈求後代興旺發達、年豐人壽而演唱的敘述歷史的古歌。擺手歌雖不似梯瑪神歌那樣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但擺手活動本身就有宗教性,依附於擺手活動的擺手歌也就自然地受宗教的影響。擺手歌中有關農事生產部分,因與人民生存攸關,一般歌手與掌壇師也會演唱,普及程度較高。其它擺手古歌則僅能由梯瑪演唱,有的梯瑪在演唱時對古代土家語古歌的確切含義也不甚瞭解。
豐富多彩、篇幅浩瀚的擺手古歌的重點作品有《雍尼補所尼》,包括開天闢地、洪水滔天、兄妹成親、人類延續等內容;《遷徙歌》,描述了土家先民遷徙、定居、遷徙,不斷尋找樂土的過程;還有描寫土家先民的能人、勇士以及世代信奉的保護女神等歌。
從整體看,擺手歌是一部民族史詩,結構完整,各個部分內容均有內在的聯絡。但就具體內容說,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獨立性,可獨立成篇。形式多樣,既有篇幅宏大、氣魄雄偉的創世史詩與英雄史詩,也有反映民俗、記述生產的組歌或短歌。在語言上,擺手歌絕大部分是用古代土家語傳唱的自由詩體,有一定韻律但又不受字數或格律限制,自由活潑便於表情達意。擺手歌是伴隨舞蹈演唱的,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