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3 / 4)

小說:逍遙靈帝傳說 作者:希望之舟

光等人擔任屬將,領軍二十萬,赴潼關拒敵。

臨行,唐玄宗親自餞行,讓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顯然對哥舒翰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哥舒翰據守潼關以後,因為身體原因,難以處理日常軍務,遂委任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大局。

田良丘不敢獨斷專行,就讓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禮和李承光互不服氣,常常爭執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軍中號令不一。

加上哥舒翰統軍又“嚴而不恤”,唐軍士氣低落,人無鬥志。

天寶十五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封大燕皇帝。他的族弟安思順,因為事先向唐玄宗告發安祿山的謀反圖謀,因此沒有被唐玄宗問罪。

但是,哥舒翰一向討厭安思順。這時,大權在握,就讓人偽造了一封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信,假裝在潼關城門口抓住送信人,讓安思順背上了無法辯解的黑鍋。

安思順和弟弟安元貞都被朝廷處死,家人都被流放到了嶺南荒蕪之地。

所謂“兔死狐悲”,一向支援哥舒翰的楊國忠,也感到後背冷嗖嗖的。他擔心哥舒翰下一個要清除的敵人,就是自己。

當時人們都認為,安祿山的叛亂是楊國忠的逼迫所致,所以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禮就勸說哥舒翰:“安祿山造反,是以清除楊國忠為藉口;如果我們留兵三萬鎮守潼關,其餘精銳回師京城,誅殺楊國忠,安祿山的進兵就沒了藉口。”

哥舒翰也有此意,但又考慮到,真要如此行動,自己就變成安祿山第二了,最終沒有采納王思禮的意見。但是,二人的謀劃很快就傳到楊國忠那裡。

現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的手中,只要哥舒翰振臂一呼,楊國忠就死無葬身之地。

為著自保,楊國忠想出了一條對策。

他徵得了唐玄宗的同意,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統領,日夜訓練;又招募了一萬人屯兵灞上,由心腹杜乾運統領,名義上是抵禦叛軍,實際上是防備哥舒翰。

哥舒翰心知肚明,立即上表請求將灞上的軍隊納入潼關軍隊的統一指揮,又以商討軍情為名,將杜乾運召到自己的大營,將其斬首,吞併其軍。

經過這次的較量,楊國忠恐慌萬狀,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將一相,都在心裡打鼓。

此時,李光弼與郭子儀率軍接連大敗叛軍史思明部,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范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叛軍東進被張巡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南下又被魯炅阻於南陽{今河南鄧州}。

安祿山腹背受敵,一度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范陽固守。

潼關在哥舒翰的經營下,固若金湯。叛軍主力對潼關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延續半年之久,都勞而無功,西進長安的目標變得十分渺茫。

哥舒翰是一代名將,對當前形勢看得十分清楚。他認為,安祿山雖然佔據了河北的廣大地區,但手下盡是蕃將胡人,所到之地燒殺搶掠,百姓決不會歸心。

如果唐軍堅守潼關,叛軍久攻不下,一定會軍心渙散,眾叛親離,到時趁勢出擊,大局可定。

當時形勢也確實向有利於唐軍的方向發展,各地捷報頻傳,令唐玄宗重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奸相楊國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風點火,要求唐軍兵出潼關,與叛軍決戰。

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讒言,不斷派中使催促哥舒翰。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祿山久在軍中,精通兵法,現在有備而來,利在速戰。叛軍暗藏精銳,以老弱病殘引誘我軍,肯定有詭計;如果我軍輕出,必然落入叛軍的圈套,到時悔之不及。”

可惜唐玄宗此時已被衝昏了頭腦,聽不進哥舒翰的金玉良言。

他嚴詞苛責,寫出了遺恨千古的昏詔。

唐玄宗以“賊方無備”為由,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使者“項背相望”,給哥舒翰造成極大壓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車之鑑,他當然知道抗命的後果是什麼。

天寶十五年陰曆六月四日,哥舒翰“慟哭出關”,唐軍駐紮於靈寶{今河南靈寶}西原。

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七十里長的狹窄山道。叛軍依山傍水精心佈陣,只等唐軍闖入伏擊區。

初八,決戰打響了。王思禮率五萬精銳一馬當先,龐忠等人率十萬大軍緊隨其後。還有三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

叛軍故意示弱,隊伍不整。唐軍果然中計,一路前行,被誘進隘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