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2 / 4)

小說:紅樓之林海 作者:低訴

的治河治海工程,倒是在杭州行轅接見泰西使者,讓周邊納貢之地更加溫順;但這些對於當時朝中的局勢而言;並不是頂頂重要的;可後人每每提起景德帝的南巡;必然要提這一次;只因這次南巡於朝堂上的影響其實最為深遠。皆因此次南巡;景德帝自江南帶回了形同流放的平王司徒逸。

兩年多的時間,太子司徒遙也罷,秦王司徒迪也罷,幾乎將這個兄弟忘記了,平王回朝之後,兩人很是緊張了一陣子。過不了多久,發現司徒逸果然忙了起來,倒不是景德帝給了他什麼大事要去做,反而是些在太子和秦王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京東祭田嘉禾培育,從夏到秋,再冬去春來,這一去每每就是大半個月呆在田地裡,到底最後回稟,還是原先景德帝派出的戶部老人得了功勳,平王竟似無用功一般,讓太子和秦王都放下心來。

待轉過年來,翰林院重修了這許多年,竟然在完工後爆出偷工減料之事,以致翰林院值房在夏日連續三天陰雨之後竟有牆壁倒塌,幸好當時當值的知制誥林大人不在屋裡,因此除了些桌椅筆墨之外,並無什麼人員損傷,景德帝雷霆震怒,命人徹查之後,藉機清洗了一批各部吏員,並乾脆命將翰林院的建築推倒重建。太子和秦王都覺得這是個燙手山芋,他們各自有人折在這個案子裡,見景德帝要朝中諸人推薦,兩人的門下諸臣竟都推舉了嘉禾培育之後繼續閒著的平王。景德帝也不意外兩個兒子的動作,就順應了朝中大臣的意見,將平王指派去做翰林院重建的督查。平王也不多話,老老實實收拾了些東西,竟就此住在了工地邊上。

這一次翰林院重建,翰林諸官沒處可去,便還是迴轉禁宮文淵閣的院子,借為辦公之地。倒是知制誥林海,在那次夏日遇險之後,一反以往的中正平和之態,連番向景德帝上書,從翰林院所建工程到工部各司運作的體例,乃至木料運輸、瓦石燒造等等建築細節都提了不少意見。卻是滿朝都知道林海乃是平王在朝中幾乎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人,且他以往實在是慎獨之事做得太好,讓太子和秦王各自分析半天,對景德帝從善如流,幾乎採納了他所有意見一事,當成了景德帝對平王的嘉許。又因平王於翰林院的重建上,待到景德三十五年的年底,僅僅半年時間,平王便向景德帝回奏工程已經初具規模,用新法測算之後,只需再有一年便可完工,工程進度竟是前次整修的好幾倍,且花費又低,所用民力又少,竟得了士林的多方讚頌。

景德三十六年開年之後,景德帝又有一道諭旨,道是因蘭臺寺大夫白作功年老體衰,已經上了兩次摺子要告老,朕體恤老臣,允其致仕。至於蘭臺寺大夫一職,蘭臺寺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學識通達之輩。知制誥林海,自任官以來,兢兢業業,克己奉公,上承聖意,下/體民心,宜為此任云云。

此詔一下,無論太子司徒遙還是秦王司徒迪,兩方終於各自緊張起來。

天下皆知,林海乃是平王的人,之前所任知制誥也就罷了,雖是皇帝近臣,但究其職責,不過是個傳聲筒,可蘭臺寺大夫就不同了。大夏的蘭臺寺便似前朝的御史臺一般,前朝的御史臺,因著風聞糾察之責,又多為清流掌控,與權宦互相攻訐不休,竟多有延誤朝政的。大夏立朝之後,為防止前朝之事重演,先是將御史臺改名為蘭臺寺,長官御史大夫更名為蘭臺寺大夫,底下的御史則仍用原官名;將原屬於翰林院的一部分撰寫本朝年鑑的職責分到蘭臺寺頭上,讓那些御史們有些實事可做;又將原先御史臺協助大理寺、刑部三堂會審的重責剔除,讓皇帝耳目的錦衣府與大理寺、刑部一起會審,奪了諸位御史的最大實權,剩下的在朝中風聞糾察和巡視地方監察的職責也一分為二,朝中蘭臺寺專管風聞糾察,另設體仁院大學士,下轄地方上的巡查御史。如此一來,蘭臺寺的長官的權勢小了不少,且官品也由前朝的正二品降到了正三品。

但饒是如此,蘭臺寺大夫一職,仍受朝中各方矚目,終究御史們有彈劾之權,而且可以風聞奏事,即使是些胡說八道,皇帝也不好因為御史進言而治罪,只能另尋由頭調離蘭臺寺再去處置。早年間權臣當政時,要整治什麼人,多喜用蘭臺寺先去探路,倘若御史們摺子上的多了,各方反應滿意了,再行下手處置,方才顯得公正不是?景德帝以往也是如此,像當年賈代化為何丟掉了京營節度使的實權職務,還從寧國公降了爵?雖然大家心裡都知道是因為太子的手令調動了京營士兵之故,但畢竟御史們找出了不少寧國府的不法行為,那一陣子,朝中呼籲處置賈代化的聲音不可謂不高,景德帝乃是順應眾意方才處置賈代化,可不是他乾綱獨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