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左右,吳凡這一路人馬終於追到了急速逃竄的董卓軍,周圍的地形仍然是一片山嶺,地勢忽高忽低,林木山石遍及四野。由於董卓軍一路上不斷減員,行軍速度因此有了很大提高,這裡距離函谷關已經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稍一鬆懈就讓董卓逃了。
終於追上了董卓軍,曹操和孫堅二人幾乎同時下令全軍丟下所有乾糧等與戰鬥無關之物,即刻撲向董卓軍!
這二人歷史上都是討伐董卓軍的所有諸候中最為積極的,遊戲中亦是如此。對於吳凡追擊董卓的建議,全體諸候寥寥幾個贊同者中,為首的就是這二人。同時,這二人手下不論是武將還是兵力,也是各路諸候中最強的,因此一路上,吳凡一直在刻意“關照”著這二人,多次阻止袁紹從他們手上分兵對抗伏擊的董卓軍的命令,目的就是為了此時利用他們的實力完成最終擊殺董卓的大計。
曹操軍計程車兵為深藍色軍裝,孫堅軍士兵為磚紅色軍裝,一藍一紅兩隊人馬相雜在一起,高舉著寫有“曹”和“孫”的軍旗,向董卓軍猛撲過去!
兩軍剛一交鋒,董卓軍就死傷一片,曹操和孫堅手下戰將個個勇不可擋,殺得董卓軍丟盔棄甲,四散奔逃。而吳凡這時則率領著魔龍鎮的二百餘名士兵殿後,觀察著敵我雙方局勢。
一路廝殺下來,幾乎沒有遇到董卓軍真正意義上的抵擋,順利得讓人難以想像。吳凡覺得有些不對勁,董卓的軍師李儒雖然不算什麼大才,但也為董卓出了不少良謀,怎麼這個時候竟然會毫無動作了呢?
剛想到這裡,官道兩邊的坡地上忽然掀起一陣喊殺聲。正在全力奮戰的曹、孫兩路人馬,頓時停止前行,約有十之七八計程車兵和武將頭頂金星亂轉,陷入混亂狀態。
不好,遭遇伏兵了!
吳凡心頭一驚,沒想到曹操和孫堅這樣統率超高的重量級人物竟然也會被伏兵偷襲成功。按說以董卓軍中的武將能力來講,沒有人能用伏兵偷襲成功這二人,原因是他們的智力都太低;李儒智力雖然夠高,但他的統率卻是低得可憐。而眼下,曹操和孫堅手下兵將卻是實實在在地被伏兵偷襲成功,究竟是誰能有這麼高的能力?
猶疑間,一面董卓軍的黑牙軍旗在火把的照耀下闖進吳凡的視野,再看旗上文字,為偌大的一個“徐”字。
看到這個“徐”字,吳凡不由得抬手重重地捶在自己的腦門上竟然把他忘了,真是失算!
吳凡所說的這人,名為徐榮;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三國曆史武將。(!)
正文 第140節 突出重圍
徐榮這個人物,按照個人能力來講。只能算是一名二流武將,武力、政治、魅力三項數值都很低,這也是他在歷史上最終成為成為政治犧牲品的原因之一。除開這三項之外,智力為76,統率有些偏高,為89。
演義中的徐榮出鏡機會不多,不過卻是在他鮮有的幾次出鏡中完成了二次驚駭世人之舉,分別擊敗了曹操和孫堅,著實令人難以置信。
由於在所有的三國史料中,對於這兩場戰役的描述都是一概而過,致使後世根本無法得知當時徐榮具體是靠的什麼擊敗了曹操和孫堅這兩位巨頭諸候。是兵員優勢?還是半路伏擊?亦或是曹操和孫堅由於一路連勝,對名不見經傳的徐榮產生了輕敵心理?如此種種猜測,均無從查證。
雖然如此,徐榮曾經擊敗曹操和孫堅卻是不爭的事實。三國志OL以三國演義為主體架構,對歷史劇情自然很是看重,而此時徐榮發動伏兵令曹操和孫堅兩軍同時陷入混亂,即是順應了歷史劇情的一種表現。
從系統設定的角度來說,此時徐榮對曹操和孫堅有一種類似五行相剋的屬性,雖然他能力並不十分突出,但卻由於完全剋制曹操和孫堅而令他的伏兵之計大獲成功。同樣的伏兵之計,對吳凡手下這二百多名士兵卻並沒有造成多大影響。只有十幾名弓兵短暫地混亂了一下,被方雄利用在修煉中習得的鎮靜技能很快回復過來;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根本原因就是徐榮對吳凡並沒有任何相剋屬性。
同樣的例子在汜水關之戰中也同樣適用。如果當時是關羽和華雄單挑,那麼關羽對華雄就有一種相剋屬性,很容易一擊之下就會讓華雄命喪當場。而甘寧由於對華雄沒有任何相剋屬性,以至於當時連擊了華雄許多次後,才令華雄致殘而已。
舉出這個例子,是想向大家說明雖然同樣都是和華雄單挑並且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卻並不能就此說明關羽就比甘寧武力高出老大一截,而是系統隱藏的相剋屬性在作怪。三國志OL畢竟是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