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諸候軍的期限就縮短至二天半,而且董卓軍目前已經逃出近二個小時的時間,諸候軍必須緊張起來,將行軍速度提至最大,才有可能完成這次追擊行動。
有吳凡作為監身,袁紹也不得怠慢,傳令全軍拋下多餘的糧草、攻城器械等輜重,全軍輕裝上路,向長安方向急速前進。
趕路的辛勞自不必說,董卓的軍師李儒在得到諸候軍於後面追擊的情報後,採取分兵段後的策略,每隔五十里左右就留下一名如張濟、樊稠等三流武將率領著少則三四千多則近六七千的人馬,埋伏於官道兩邊的林地中,對諸候軍進行伏擊,旨在拖慢諸候聯軍的速度。
這些三流武將的伏擊戰術破綻百出,沒有一次令諸候聯軍陷入混亂,反而伏擊軍隊超過半數在伏擊中喪生。不過,李儒的目的卻是已經實現,諸候聯軍的速度確實因此被拖慢;並且為了對付伏擊的敵軍,諸候聯軍也是經過多次分兵,留下一二個諸候率領著部下與伏擊士兵交戰在一處,大部隊繼續向前追趕。這樣一路趕來。董卓軍人數在不斷減少,諸候聯軍也是一樣,直到第二天傍晚時分,諸候軍終於在弘農郡城以西的荒嶺地帶追上董卓軍。而這裡距離函谷關已經不足半天路程。
此時的雙方軍勢:董卓軍還剩不到二萬士兵,知名戰將有董卓、呂布、華雄(殘)、徐榮、李榷、郭汜,知名文官只有李儒一人。諸候軍還剩近三萬士兵,所剩諸候為曹操、袁紹、孫堅、陶謙、丁原;知名戰將有曹操及其手下七人,孫堅及其手下六人,袁紹及丁原手下的張遼和高順;文官有陳官、陶謙等人。
除上述這些人外,還有吳凡隊伍裡的甘寧和荀彧兩人。
其它各路諸候,都被留在後面與伏擊敵軍交戰在一起。這些留下來的諸候,大多是手下沒什麼知名戰將,或是兵力薄弱,因而被捨棄下來。依照這個標準來講,其中最冤的當屬公孫瓚這一路,本來公孫瓚手下有劉關張三人,堪稱諸候聯軍中武將戰鬥力最強的一支,然而,卻由於汜水關和虎牢關兩次本應該是他們兄弟出彩的機會皆被錯過,而至今仍然在眾諸候中默默無名,這麼一來,袁紹自然要捨棄這一路人馬。看著諸候聯軍揚長而去,劉備手下玩家真是欲哭無淚。
歸結一下,這次董卓弄權劇本中,與歷史軌跡變數最大的各路諸候中,除了董卓之外就當屬劉備了。單就劉備來講,沒能在討伐董卓的戰場上揚名只是眼下聲望方面的一點小損失,真正的巨大損失來自於日後招攬人才方面。在此先露個口風,日後大家自然就會明白。
不論是兵力還是武將,諸候聯軍都佔有優勢,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就是呂布這一關。當雙方距離只有不到三里路時,董卓急令呂布率領五千人馬擋住追擊的諸候聯軍。隨後,就在兩座山嶺間的官道處,呂布策馬橫戟擋在諸候聯軍面前。
看到呂布,袁紹和陶謙心驚膽戰,遠遠地躲在軍隊裡,生怕自己一個沒注意小命兒就命呂布拿了去。實際上,呂布雖然勇猛,但是單憑他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擋得住眼前這麼多諸候聯軍,何況諸候聯軍中還有那麼多知名戰將,他的作用和那些伏擊的董卓軍別無二致,只是為了拖延諸候軍的行進速度,為董卓爭取殘喘之機。
對此,吳凡心急如焚,曹操、孫堅這二位重量級諸候也看出呂布軍的用意,因此都不想與呂布軍糾纏,而是想方設法尋找其它路徑繞到呂布軍身後去。這樣一來,就必須有人牽制住呂布,讓他無暇他顧。
好在丁原對呂布恨之入骨,主動請命率領手下三千餘人馬與呂布軍大戰在一起。吳凡這時又動用自己的監軍權利,要求袁紹與陶謙兩路觀望的人馬也加入到與呂布的對抗中,協助丁原軍拖住呂布,以便曹操和孫堅,以及自己手下部隊趁機繞過呂布軍,繼續追趕董卓。
面對吳凡的要求,袁紹不能違抗,和陶謙一起率眾加入到對抗之中。雖然呂布在亂軍中無人可擋,然而丁原手下畢竟還有張遼和高順二員知名戰將,加上袁紹也算是個重量級諸候,自身屬性加成較高,還是可以穩穩地拖住呂布,令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曹操、孫堅兩路人馬從兩旁的荒山坡上繞過去,繼續追趕董卓。
這一次,吳凡是自出徵以來第一次與幻影等四個村鎮分開,單獨率領魔龍鎮士兵行動。幻影等四個村鎮士兵現在皆在陶謙的指揮下與呂布軍廝殺在一起,臨別前,四位村鎮長滿臉的遺憾,不過也沒有辦法,這次的情況和虎牢關時不同,軍令不得違抗。只能目送吳凡隨曹操和孫堅一起漸行漸遠,直至沒入夜色之中。
遊戲時間夜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