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大怒:杜勳,你不是已經從賊了嗎?有何臉面見朕?
杜勳笑曰: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陛下你丫麻煩大了,現在你只有一條路,立即解散大明偽政府……話未說完,就見祟禎拿著劍跳起來,杜勳口風急轉:哈哈哈,陛下,流寇李自成他們就愛這麼說話,說習慣了,陛下,我這次進城來,是來營救陛下的。
怎麼個營救法?祟禎激動不已的問。他和明朝的所有皇帝一樣,誰都不信,就相信太監。
就聽杜勳說道:陛下,咱們這麼著,我呢,假裝進城來勸陛下向賊投降的,實際上呢,我就是惦念著陛下,看望看望陛下,等一會兒我回去,就告訴李自成說,城中還有十萬精兵,正在嚴陣以待,李自成聽了,肯定會嚇得半死,掉頭逃跑的。
杜勳這番話,絕對是一個淺顯的智商測試,徜使祟禎皇帝的智商略高於弱智,就會不屑的冷笑。
但是祟禎的智商,明顯低於任何人的預期。聽了杜勳的話,他立即道:好,這個計策好,杜勳,如果你能讓李賊知難而退,朕定有重賞。
奴才不指望任何回報,奴才希望的只是為陛下肝腦塗地。杜勳忽悠完,掉頭出了城,就這樣平安無事的生死關上走一遭,也堪稱驚險了。
臨走之前,杜勳還把李自成的和談要求,轉告給了祟禎。
李自成的要求,令人驚訝的低:只要祟禎皇帝答應割出西北的地盤,給李自成,並封李自成為王,再撥白銀一百萬,李自成就衝著祟禎磕頭,山呼萬歲而退。
這會是真的嗎?
是真的。
對皇家權力的頂禮膜拜,已經延續了數千年之久,這種恐懼已經深植於民眾的基因之中。提起皇帝來,人人變色,縱然大膽妄為如李自成,也莫能例外。(3-U-W-W)
這時候的李自成,雖然兵逼北京城,但並沒有多少信心面對祟禎。他甚至在心裡渴望著,祟禎皇帝能夠答應他,而他願意為了祟禎,於國內消滅流寇,於關外抵禦清兵。
這時候祟禎正確的選擇,是立即派一名親信出城,與李自成商談,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多少也是個緩兵之計。
可是祟禎沒有。
祟禎第一時間的想法是:把這件責任推到誰身上好呢?大學士魏藻德如何?
立即把魏藻德叫來,與之計議。
老魏一聽,差一點沒破口大罵起來。
這個祟禎,腦子絕對是不正常。生死關頭,他考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還琢磨著坑害別人。噢,這事我老魏答應下來,成了,是你祟禎英明神武,敗了,是我老魏通賊殺頭,感情處處都是你的理?
恚惱之下,老魏閉嘴,一言不發。
為什麼他不發一言?
因為他在等著祟禎自己下命令,自己來承擔這個責任。
可是祟禎寧肯死,也不放棄坑害別人的壞心眼,眼見老魏打死不上當,勃然大怒,將老魏轟了出去。
(10)宮裡有個大PARTY
老實憨厚的李自成,在北京城下傻傻的等。
他眼含熱淚,充滿期望,口中念念有辭:陛下,我琢磨著就封我一個秦王如何?你封了我為秦王,我就先替你把張獻忠幹掉……
這麼一念叨,就是三天。
三天,已經突破了流寇的忍耐極限。
李自成是典型的流寇,忍耐期限受其活動規律所制約。流寇這種東西,就是到底亂跑的土匪,土匪是沒有大後方的,更沒有餉道糧草這一說,無非不過是看哪裡官兵稀少,糧食又多,就拎刀子過去狂砍猛吃。所以流寇是以四海為家,走到哪兒吃到哪兒,任何時候流寇安營紮寨,你都不可能在他們的後方發現糧草運輸線。
所以流寇們身上帶的吃的,最多不過是三天。
三天一到,把兜裡的草料吃完,就必須換地方。
現在大家在北京城下已經吃了三天了,改動動地方了。
去哪兒呢?
掉頭離開?
那李自成多沒面子。
攻城吧。
這真是祟禎逼得李自成。祟禎這人,性格陰毒而被動,皇太極給他寫了八封信,他都不肯回執,搞得皇太極老沒面子,只好不斷的打進來鬧事。現在輪到李自成,又是這麼個樣子,連續三天也不說派個使者出來忽悠李自成幾句,明擺著是逼迫李自成翻臉。
流寇們開始攻城了,而此時的城中,只有八千弱兵,以及一萬多名太監。
開始的時候,還有幾個小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