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們私下議論:上有急,故行其計,即事定以棄地殺我輩,且奈何?
意思是說:祟禎有麻煩了,所以又使壞心眼,讓我們提出來放棄寧遠的動議,等過後再以棄地的罪名,把責任推到大臣身上。
所以群臣為了避免御磨殺驢的後果,故意無視現實,死命和祟禎抬槓,一意反對放棄寧遠。
群臣們不停的開會,不停的爭吵,遲遲不發命令給吳三桂。
皇上不下達命令,卻寧肯錯過活命的機會,也不放過陷害別人的機會。
祟禎不明白,大人物求利,小人物才求名。他反其道而行之,當然會死得很慘。
大人物求利,那是因為大人物掌握著資源,容易獲利,有了利益,再用錢買名聲。而小人物之所以求名,那是因為小人物居於劣勢,無利可圖,只能搞長線的人生投資,首先積累清名,再慢慢的用好名聲換取金錢。
小人物往往不存在必須要放棄的利益,而大人物則不同,大人物如果顧及名聲,就必須要放棄很大的利益份額。就拿祟禎來說,與滿清議和固然會引來非議,可是他得到的是能夠騰出手來解決掉李自成,獲得是一個國家。
而現在的祟禎,為了博名,不惜壞心眼的坑害別人,可群臣們咬緊牙關,堅持不上當,這場博弈的結果,輸掉的是大明的萬里河山。
大臣們不停的開會吵架,除了是否放棄寧遠,還有另外一個議題:
祟禎想要南巡。
意思是說,祟禎想逃離北京城,李自成那麼兇,祟禎皇帝這個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祟禎你逃就逃吧,可是他臨死還要害人,非要讓大臣們提出這個方案,而他則裝出勉其為難的樣子,到時候再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
即使你是個皇帝,心眼太壞,也會遭到報應。
結果祟禎的報應真的來了,左都御史李邦華舉手發言:我認為,皇上應該留守京師,與群賊殊死血戰。
李邦華也可能是缺心眼,不能體諒到“聖意”,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恨透了祟禎,故意擺祟禎這麼一道。有他這句話放在這裡,祟禎還好意思再說逃走的事情嗎?
人如果要死,那是拉不住的。當時祟禎就是這個怪模樣,面臨自己的生死問題,他卻仍然是千方百計的琢磨讓大臣背黑鍋的壞心眼,這已經成為了他的一個思維定勢。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他考慮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考慮的如何拿這件事把別人搞死。
眼見得群臣都學精了,個個都在跟祟禎玩躲貓貓,死活就是不上當,祟禎悲從心來:傳旨,準備國葬大典。
國葬?
葬誰呀?
眾臣茫然相問。
祟禎回答了一個名字,令得眾臣頓時目瞪口呆:
魏忠賢。
(9)與士大夫徹底決裂
說起那魏忠賢,此人在歷史上也是鼎鼎大名。
魏忠賢這人堪稱禍亂大明的罪魁,此人在明熹宗時代逞兇一時,封九千歲,各地官員都必須拜他為乾爹,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熊成弼,就是慘死於魏忠賢之手,袁祟煥如果不是“急時改正錯誤”,也拜魏忠賢為乾爹的話,也根本沒機會活到祟禎時代。
總之,魏忠賢這個人,專一虐殺清流人士為已任,專以禍國殃民為職業。正是因為他,諾大的明朝才生生的被從內部掏空,惹得天怒人怨,叛亂四起,關外滿清頻頻叩關,陷入了無可解救的危亡之中。
祟禎繼位後,宣佈了魏忠賢一大堆罪狀,魏忠賢驚懼而懸樑自盡。
這件事已經過去十七年了,祟禎何以又突然想起來替他平反,甚至在北京行將落入到李自成之手的時候,不惜放下正事,專門為魏忠賢舉行國葬呢?
這是因為,祟禎痛感於群臣打死不上他的當,拒絕充當替罪羔羊,所以他才會想,如果魏忠賢在的話,一定有辦法整死這群士大夫。
為魏忠賢平反,標誌著祟禎皇帝徹底與士大夫的決裂。
當李自成樂呵呵的來到北京城下的時候,此時北京城中的守軍,全部由太監們指揮。
太監領導們發現城下來了一個老熟人。
宣府的太監監軍杜勳。
城樓上高喊:老杜,你不是投降李自成了嗎?
杜勳回答:沒錯,這次我來北京,是勸祟禎投降的。
城樓上的太監大喜:那我們扔根繩子下去,把你拉上來。
杜勳進了城,就急忙進皇宮去找祟禎:陛下,吃了沒有?
祟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