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冷,走得也不遠,很快就繞了回來:“老九還辦了些什麼事兒?”
淑嘉想了一下:“聽他媳婦兒說,他也就這麼個嗜好了。說起來,他還真敢幹。收了茶葉、生絲,到廣州一帶,賣給到巴達維亞的,再從那裡買進西洋玩器,有時候還能進些海中珍寶,再往南走,錫蘭有寶石、海里還有珊瑚、玳瑁、珍珠……”
胤礽一哂:“他的氣派倒還真不小。”行啊,哪怕是看中商路了,比較不合讀書人的氣場,倒也沒丟了皇家的臉。胤礽的意思:當壞蛋也要當個大個兒的。
兩人慢慢地說著,進了坤寧宮,宮女、太監上來為兩人除去半篷。胤礽正張著胳膊,聽淑嘉說:“他一次就僱了兩百號人,就是為著押茶葉、生絲往廣州去……”
“兩百多號人?”胤礽抓住了重點。
————————————————————————————————————————
允禟覺得他尊臀下的椅子有些咬人,他二哥笑得太不懷好意。
胤礽極是和藹地與他拉家常:“聽你嫂子說,你近來越發像個富家翁了?”富家翁這三個字,對於皇族來說,其實是個好詞兒,它代表著你只求錢不求勢,對皇位沒威脅,大家不會把你當攔路虎、絆腳石,從而想除掉你。
允禟覺得安心了一點兒,連忙說:“臣弟不過是小打小鬧,教您見笑了。”唔,送坤寧宮的禮是送對了。
讓允禟驚奇的是,接下來胤礽還問了他不少關於生意上的問題,聽說他在南方收茶葉和生絲,還問:“可有難處?”
允禟小心地道:“都還好,南邊兒產這個,收起來並不很難。”
胤礽並沒有提會有多少利潤,問的是:“你的人手可夠?工錢幾何?”
允禟越發摸不著頭腦了:“光靠臣弟那點子人哪裡能夠做得下來呢?也有南邊兒現僱的,有長工也有短工。工錢也不一定的。”
胤礽要問的正是這個:“僱人很方便?”
“呃,南邊兒人還真不少。那裡人多地少,不少人家農閒了出來掙些銀錢補貼家用也是用的。”壓低工價這種事情九爺會隨隨便便就說出來麼?
“閩粵一帶,也是田少人多麼?”這一點胤礽自己心裡也有些數的,閩粵多山,田是不多的,他要跟允禟再證實一下,同樣的證實上諭已經發到了兩省督撫手裡了。
允禟越發摸不清頭腦了,這是想要幹什麼呢?“這個臣弟知道得倒是不多,臣弟也沒去過那裡,不過聽說,那裡倒好有人往南洋討生活。”說起這個九爺就有些不屑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安土中遷的傳統,滿族入關之後對這一點倒是學習得很快。
“去南洋?做什麼?”
“有種田,也有經商。”但是九爺都瞧不起他們。
胤礽心裡有了數,然後和和氣氣地把允禟打發出去了,自己在苦思著一種可能性:給多出來的人口找點兒事情幹。
這種想法在接到福建海賊鄭五顯為亂的摺子之後就越發的強烈了。
胤礽先前做的“括隱”,是處理財政不足的問題。另一個社會安全隱患還沒有涉及呢,這就是多出來的丁口。
人多地不足,現在國家的矛盾是日益增加的人口與無法增長的土地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現行體制下是無解的。人口增加與土地兼併的並存,使得很多農民失去土地,或者手上的土地數目銳減從而失去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就會產生災民,一不小心還會變成賊匪。
沒有土地的人就交不上稅,有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方畢竟是少數,沒那麼多就業機會可以提供的。他們交不上稅,跑掉了,稅就壓在剩下的人頭上,官員也要完成稅收任務的。本來還能勉強過得下去的農民,又添了新的攤派,日子也過不下去了,他們也只好破產、流亡。
問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現在當機立斷要做的就是:丁稅不再多收了,只要能保證眼下的稅能夠收得上來就行了。這就是已經在思考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不加賦,人口還在增長,這長出來的人口往哪裡放?總不能都煮來吃了吧?
允禟的舉動讓胤礽想到了這樣一個可能:多出來的人口可以登記的,也是可以收稅的。只要他們有工作,能賺錢!
思路慢慢地清晰了,叫來大學士、戶部尚書等議事,是不是利用一點眼下的情況呢?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類似的事情?這樣僱工的事情,是不是全國性的?至少是在東南比較發達的地方頗為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