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懸,如鳥一樣展翅而伸腿,這是為了長壽的需要,是導引鍛鍊、保養身體,象彭祖長壽的這一類人的愛好。在三國時華陀所傳之五禽戲,即屬中華道家之導引法。
吐納,指吸進清炁,而撥出濁氣。“吹噓呼吸,吐故納新。”意思是說:用呼吸之法,吐出濁氣,而吸人清炁。這就是中華道家修煉的調息之法。後文築基煉炁之吐納法,即淵源於此。
聽息,又稱“聽炁”。指靜中用炁聽呼吸,以凝神合道。“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意思是說,不要用耳朵去聽呼吸,要用心去聽呼吸;又不要用心去聽呼吸,要用炁去聽呼吸。因為這時心與炁打成一片,心已在炁中了,所以不用心聽而用炁聽。這種方法,也是中華道家調息入靜的一種。聽息法的目的,最後是要達到無心而聽炁;世俗流傳的數息法,最後還是有心在數息。比較而言,用“聽息法”比用“數息法”,更為容易入靜,而且入靜的層次更深。
指內呼吸功深,而達於踵。“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說:古代修道的人,他們睡覺不會做夢,他們醒來不會憂愁,他們吃東西不求厚滋味,他們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內直接到達腳後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夠由外到達於咽喉。這是修道人所用的內呼吸,與平常人所用的肺呼吸,決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機最多隻能到達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卻可以直接到達足後跟,可見古代修煉的真人,已經具備很深的修煉功夫。
守靜,即收心求靜以守之。“歸根日靜,靜日覆命。”意思是說:歸到生命的根本,就是人靜,入靜之後,生命可以得到回覆。成為後世中華道家修煉學的重要義理。正所謂:“求道之法靜為根。”
存想,又稱存思、存神。即內聚精神,不使外遊。“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存想的意思,原來是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