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部分(2 / 4)

小說:驚雷逐鹿 作者:風格1

,綠痕顯然是反反覆覆琢磨過這個事兒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分析歸納出了自己的一番主見。

帝國‘各路諸侯’何以群起鑄造銀元的第一端因由得到雷瑾、紫綃的認同,綠痕更有信心闡述自己的見解了,“這第二端,地方‘各路諸侯’治下的商賈人等,從事營商貿易生意買賣,都強烈需求地方行政當局採取一定的有效舉措,使市面上的流通貨幣,在數量上有一個大的擴張增長,在使用上能夠完善形制,劃一標準,方便使用。這是地方工商勢力對地方當局形成的外在壓力。”

帝國近百數十年以來,工商更加繁盛,市鎮更加發達,加之‘海禁’大為松馳以後,近幾十年市舶貿易、海上貿易蓬勃興旺,不斷膨脹擴大的工商貿易對貨幣的需求也不斷擴張,不斷增大。近一兩百年間,帝國自產白銀雖然有所增加,但主要的是巨量的西洋番銀透過貿易源源不斷地流入帝國,解決了帝國白銀數量短缺的問題,另外帝國朝廷百年前又已恢復鑄造銅錢,增加了市面流通的銅錢數量。白銀和銅錢在數量上基本可以滿足工商貿易發展的貨幣需求。

但是貨幣標準不統一是工商貿易生意買賣的重要障礙。首先白銀的品種極其複雜,譬如‘元寶’銀,依成色的不同就有百餘種,若再進一步細細區分,則不下數百種之多。所謂“因地而生,隨俗而變,尤難得有詳確之標準也。”由於市面流通的白銀重量不同,成色多樣,精於辯識錢幣的銀錢業者也無法全部通曉,白銀使用者無不受害。其二,由於貨幣標準的不統一,市面偽銀隨之盛行,真銀偽銀,難以一一辨識,貧民被騙,往往窘忿致死。行使假銀的猖獗,成為民間大害,百姓無不切齒而又無可奈何。

在這種情形下,行商坐賈經商貿易,平民百姓日常買賣,都對地方行政當局的行政管治形成外在而持續的貨幣需求壓力。

而由於在頻繁貿易中大量積聚資本,商人勢力勃興,粵商、閩商、徽商、晉商、吳越商等等商幫都是資財極其雄厚的商人勢力集團,對地方政治的各個方面施加了相當大的影響。任何一位封疆大吏地方大員都不可能完全無視他們的存在,完全漠視他們的要求。尤其是如今,帝國之內但凡是有心割據自為的有實力者,都必須對富商巨賈形成的壓力有所回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商民人等營商貿易貨幣流通的強烈需求。

無論是雷瑾,還是長史府的幕僚官佐對此都已深有體會,綠痕所說其實是西北幕府上下的共識,因此雷瑾看著綠痕,微笑頷首,表示贊同她的話。

“嗯,至於這第三端因由。”綠痕摟著雷瑾的玉臂緊了緊,“則是地方‘諸侯’加強監督管控,以鞏固自身權力,間接增加稅賦,直接獲得利源的自身需要。這種內在需要是驅動地方‘諸侯’蜂擁鑄造銀圓的一大主因。”

綠痕這話一般人不太好理解,必須是對經濟民生工商稅賦多所留意,瞭解營商市利箇中奧妙,並且慎思深慮之人,方易領會其中含義。

國朝肇造,皇朝太祖剛猛治國,一則施以嚴刑峻法,一則一力復古,起初因帝國產銀有限,曾經在帝國實行‘銀禁’之策,只允許在買賣交易中使用銅錢。但帝國銅產也不夠,朝廷制錢鑄造量又不很大,以致市面上流通銅錢數量少,且銅錢價值相對又低,難以滿足實際的工商買賣貨物交易需要,買賣交易中明顯缺乏大額高價值的流通貨幣,很快出現遍及帝國的‘錢荒’。

朝廷不得已而師法前朝,印刷發行紙質的‘寶鈔’。但是這‘寶鈔’,朝廷根本沒有準備任何形式的‘鈔本’,任何一張‘寶鈔’都不能兌現為‘寶鈔’票面所標示的同等數量的銅錢或紋銀,完全依靠行政強制發行,強行攤派。

如果‘寶鈔’面值以金銀或銅錢標示,這就說明它應該能兌換成它所‘代表’的金銀或者銅錢的數量,而不管它在律例法令上是否可以兌現。一旦紙質的‘寶鈔’不能兌現為金銀或銅錢,官府的強制禁令就會被自動自發的‘否定’,在實際的買賣交易中不被人們接受,從而不斷貶值,直至最後完全無法流通為止。

時至今日,隨著番銀大量流入,寶鈔早已形同廢紙,帝國內外無人肯用,無需官府幹預的銀子成為帝國主要流通的貨幣。

而朝廷官府也從此放任銀錢自由漲落波動,既不發鈔,官鑄之錢又不能滿足實際交易需求,等於中央朝廷徹底放棄對銀錢流通的監督、管治和調控,這對帝國工商貿易的擴張增長以及從事銀錢通融行業的錢莊銀號進一步擴張取得更大發展,都是極大的障礙。

西洋番銀長期不受控制地大量流入帝國,固然填補了帝國在白銀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