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靈憲》作為一篇傑出的古代天文學著作,當然仍會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除
了前面已經提到的各點外,比如文中還把嫦娥奔月的神話當作事實記載在內,甚
至說嫦娥入月後化成了蟾蜍。至於文中流露的種種星佔術思想,那是當時整個時
代的風氣,倒也不必去苛求張衡。總之,儘管《靈憲》有一些缺點,但是它在天
文學史上的意義並不因此而遜色。梁代劉昭讚頌張衡是“天文之妙,冠絕一代”,
其評價的主要根據之一就是《靈憲》這篇傑出的著作。
製做渾天儀
張衡所做的渾天儀是一種演示天球星象運動用的表演儀器。它的外部輪廓有
球的形象,合於張衡所主張的渾天說,故名之為渾天儀。這架渾天儀在《晉書?
天文志》中有三處記載。
一處是在“天體”節中,其中引到晉代科學家葛洪的話說:“張平子既作銅
渾天儀,於密室中以漏水轉之,令伺之者閉戶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靈臺之觀天
者曰:璇璣所加,某星始見,某星已中,某星今沒,皆如合符也。”在“儀象”
一節中又有一段更具體的細節描寫:“張衡又制渾象。具內外規,南北極,黃赤
道。列二十四氣,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緯。以漏水轉之於殿上室內。
星中、出、沒與天相應。因其關戾,又轉瑞輪■莢於階下,隨月盈虛,依歷開
落。”這裡又稱為渾象,這是早期對儀器定名不規範的反映,並不表示與渾天儀
是兩件不同的儀器。第三處則在“儀象”體之末,說到張衡渾天儀的大小:“古
舊渾象以二分為一度,凡周七尺三寸半分也。張衡更制,以四分為一度,凡週一
丈四尺六寸一分。”
從這三段記載可知,張衡的渾天儀,其主體與現今的天球儀相仿。不過張衡
的天球上畫的是他所定名的444官2500顆星。渾天儀的黃、赤道上都畫上了二十
四氣。貫穿渾天儀的南、北極,有一根可轉動的極軸。在天球外圍正中,應當有
一條水平的環,表示地平。還應有一對夾著南、北極軸而又與水平環相垂直的子
午雙環,雙環正中就是觀測地的子午線。天球轉動時,球上星體有的露出地平環
之上,就是星出;有的正過子午線,就是星中,而沒入地平環之下的星就是星沒。
天球上有一部分星星永遠在地平環上轉動而不會落入其下。這部分天區的極限是
一個以北極為圓心,當地緯度為半徑的小圓,當時稱之為內規。仿此,有一以南
極為中心,當地緯度為半徑的小圓,稱之為外規。外規以內的天區永遠不會升到
地平之上。
張衡天球上還有日、月、五星。這7個天體除了有和天球一道東昇西落的周
日轉動之外,還有各自在恆星星空背景上覆雜的運動。要模擬出這些複雜的運動
遠不是古代的機械技術所能做到的。因此,應該認為它們只是一種綴附在天球上
而又隨時可以用手加以移動的一種附加物。移動的目的就是使日、月、五星在星
空背景上的位置和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