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3 / 4)

小說:七星玄魔 作者:老是不進球

,是因為張衡和其他古人一樣,把月亮作為陰的

代表。不過,從金、水兩內行星的運動來說,人目所見的鮮有和外行星有截然不

同的地方。那就是,外行星只能從晨出於東方開始一個會合週期。而內行星則在

一個會合週期不但可以晨出於東方,而且還可以像月亮一樣,昏出於西方。正是

由於這種昏出於西方的相似性,《靈憲》才提出“附於月”的說法。

(7)關於星官。滿天繁星,古人將它們組合成一個個星組,以便於對它們進

行辨認和觀測。這些星組少則一星,多則數十星。這樣的星組古人稱之為星官。

由於各個天文學家的取捨、組合方法並不都相同,因此形成了許多家不同的星官

體系。直到張衡時代,流傳於世的星官體系有以《史記?天官書》為代表的體系,

有石氏、甘氏、黃帝以及“海人之佔”等等的體系。對這些各有特色的體系,張

衡作了一番比較、(霸氣書庫:www。87book。com)整 理和匯總的工作,發展出了一整套收羅恆星最多的新體系。

《靈憲》記載,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

五百,而海人之佔未存焉”。張衡的這一星官體系(霸氣書庫:www。87book。com)整 理工作比(三國吳)天文學家

陳卓總結甘、石、巫咸三家星官的時代要早100多年,而且所包括的星官、星數

比陳卓要多得多(陳卓所總結的有283官1464星),成就當然要比陳卓大。可惜張

衡星官體系已經失傳,這是我國恆星觀測史上的重大損失。

與恆星星官有關的一個問題是,《靈憲》中提出了星空裡還存在一種“微星”

即很暗弱的星,其數有11520顆。這個數字並非嚴格得自實測,而是來自《易經》

中神秘的“萬物之數”。數字當然是不正確的。但張衡認為有微星存在,且星數

比亮星多得多,這卻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8)流星和隕星。天空中除了日、月、星(古稱三光。星包括行星和恆星)這

些常見成員外,還不時見到流星之類的天體。《靈憲》認為“及其(按:指三光)

衰也,神歇精■,於是有隕星。然則奔星之所墜,至地則石矣”。這裡,張衡繼

承了前人“星墜至地則石也”(《史記?天官書》)的思想,對隕石的來源予以較

正確的解釋。同時,張衡還探討了隕星產生的原因,認為是與日、月、星的衰敗

有關。雖然這個想法不正確(太陽系內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流星體,當它們在執行

中與地球相遇,進入大氣層後因摩擦而燃燒,便成為流星;較大的流星體在大氣

層中未及燒盡而墜落地面,便成為隕星,或稱隕石),但是,每個天體都有發展

到“衰”敗死亡的階段,這卻是非(霸氣書庫…提供下載…87book)常科學的結論。張衡的這個思想非(霸氣書庫…提供下載…87book)常合乎辯證

法,而且也正是西方古代天文學中所缺乏的。

與隕石相聯絡,《靈憲》中對恆星的產生也有一種解釋:“地有山嶽,以宣

其氣,精為星。星也者,體生於地,精成於天。”這種星生於地的見解當然是

完全錯誤的。它是當時已流行了幾百年的天地相應的思想的反映。《靈憲》說道: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

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紀。”這些所謂天地之間的

對應,純粹出於人的主觀附會,毫無內涵上的科學聯絡。例如,所謂天的九位

(即古人所謂九天)和地的九域(即所謂九州)全都是中國古人的人為劃分。所以,

這種相應純屬數字偶合。不過,張衡之所以會有山嶽之精氣上升為星的想法,原

因即在於他見到的隕星至地都是石頭,而山嶽則正是最多石頭的地方。石頭又怎

能上天?所以必然會想到這是山嶽的精氣,這就可以上升到天上成為星。這些反

映了隕石來自天外的思想。而在西方,直到17世紀,還有天文學家認為隕石並非

來自地外的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