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你們留下,其他的人退下吧!」
眾人一齊告退,殿內很快就只剩下幾人而已。拓跋燾顯得十分不悅,以鮮卑語說道:
「庫哿思,長孫抗明知仙后不軌之意,難道他寧肯廢了朕,也要聽從仙后嗎?」
庫哿思是拓跋齊小時候的名字,私下時拓跋燾才會這麼叫他。
拓跋齊也以鮮卑語回道:「稟萬歲,長孫抗不喜歡漢人,他只是一時想不透,回家反省之後,應該不至於糊塗一生。」
拓跋燾煩悶地說道:「連長孫抗都受惑動搖,必定有人在暗中策劃,朝中和他一樣想法的人,只怕不在少數!」
拓跋齊也憂慮地皺起了眉,拓跋燾十六歲即位,至今六年,已快要統一北方,就連先帝都沒有他的雄才大略,而且拓跋燾總是蹈陣之先,與士卒同甘共苦,拓跋齊一直認為這樣的皇帝,是不可能有人會不肯為他賣命的。
但是自從他日益信任崔浩和寇謙之之後,不知為什麼就與仙后發生衝突,也引起了朝臣間的恐慌。
在開國功臣世家的心目中,仙后是神聖不可動搖的,雖然魏國沒有國史,但是祖先代代傳說仙后是西方天神賜給鮮卑族的神,仙后能存活多久,魏國就能存在多久;萬一仙后棄魏,魏國就會亡了。
而世世代代,仙后不死,更證實了她的神能。
歷代皇帝無不敬畏她,將她視作神仙,先帝甚至在平城建了三十里的御園供養她。
雖然朝臣沒有人見過她,但是他們知道有這樣一個仙后守衛著宮廷。
拓跋燾與歷代先帝都不一樣,歷代先帝沒人敢求見仙后,沒人敢質疑於她,拓跋燾卻曾企圖一窺仙后真面目,因為他不相信有人可以活好幾百年,更不相信她是魏國的生存之基。自己的才略仁德,才是國家生存的基礎。
拓跋燾曾數度偷偷設法潛入仙后寢殿,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不是突然間降起狂風暴雨阻擋聖駕,就是宮門突然傾墜倒塌。拓跋燾甚至曾經不死心地微服接近仙后宮殿,竟被一股奇異的狂風給吹出宮門,同時天降雷霆,差點劈中拓跋燾,警告的意味十分濃厚。這種種異象,使得他身邊的近侍群臣更深信仙后的神力。但是一想到朝廷中供養著這不死又有神力的仙后,反讓拓跋燾感到芒刺在背,自己的世間權勢在她面前,顯得渺小卑微,這是拓跋燾無法忍受的。
拓跋燾屢次冒犯仙后的行為,已引起世家大臣的不安,他們認為一定是崔浩這個漢人居中挑撥,要斷了魏的命脈。畢竟他是漢人,不是同族。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若是拓跋燾再信任崔浩、再不敬仙后,甚且毀壞信仰,尊重漢人的道教,那麼為了維護魏國國基,這些世家大老真的很可能發動政變,另立一名不會被漢人迷惑的皇帝。拓跋燾的憂心,並不是杞人憂天。
他以鮮卑話和拓跋齊談論這些,就是不欲被陸寄風知道詳情。但是陸寄風也精通鮮卑語,明白了原來舞玄姬的影響力,比他想象的還要大。
拓跋燾說道:「他們為何如此信任仙后,竟忠於仙后更甚忠於朕,置國君於何地!」說完,他望向陸寄風,以漢語道:「陸寄風,朕要你做一件事,你的武功高強,一定辦得到。」
陸寄風道:「是。」
拓跋燾道:「你隨我回京之後,便替我監視長孫少卿,他與誰接觸、談些什麼,都按日向我報告。」
陸寄風一想,便明白了拓跋燾放過長孫抗的原因。
長孫抗不肯透露口風,拓跋燾便一方面施恩感化,一方面放他回去,引出更多有反意的臣子出洞。這一招果然高明。而朱迅不知被怎麼處置了,大概也是囚禁起來,作為將來對付舞玄姬的人證之一。
陸寄風心裡不無遲疑,暗中作探,並不合他的作風與個性,但是卻可以藉以瞭解舞玄姬為何會有如此龐大的向心力、為何能不動聲色地組織百寨。
陸寄風還沒來得及回應,門外已響起急促的腳步聲,道:「啟奏萬歲!」
拓跋燾道:「何事?」
趕來的是一名黃門侍郎,跪在門外道:「啟奏萬歲,長孫少卿大人在宮外仰劍自殺了!」
眾人都大吃了一驚,拓跋燾猛然疾站而起,張著口,過了一會兒才頹然倒坐了下去。
身後那名清麗的少年太監急忙扶住了他,喚道:「萬歲保重!」
拓跋燾呆了一會兒,才流下淚來,轉過了臉,哀傷地說道:「傳朕旨意,厚葬長孫少卿,賜他長子襲爵上黨王。」
第六章 氣力漸衰損
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