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3 / 4)

小說:征戰天下 作者:風雅頌

來居然也召集了兩千多名奴兵。

這幾天眼看著周圍已經沒有多少油水了,這兩個膽大妄為的傢伙開始朝遠處打牙祭去,等聽到了居薩羅城的兵馬終於出動後,他們眼看來不及趕回伏擊的地點,當機立斷直奔居薩羅城。

至於萬一風雨軍伏擊失敗,他們將會變成送上門的肉包子這一危險,卻半點也沒有考慮。

使得風雨事後哭笑不得,簡直不知道是應該褒獎他們的勇敢機智,還是應該責罵他們的神經粗大。

不管怎樣這三、四千多人的軍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降者不殺”、“殺死主帥有重賞”的號召下——這些日子風雨軍中多了不少奴兵,所以語言不通的難題已經蕩然無存——城下上萬名敗兵和城中更多的守軍被嚇得鬥志全無,逃的逃,降的降。

頃刻間,阿育王朝東北最重要的城池居薩羅城,就在幾乎兵不血刃的情況下,失守了。

阿育王朝對於印月半島的重鎮居薩羅城的確投入了一番心血,整個城池非常堅固:在距牆根十米外是護城壕。

城門外的護城壕上架設轉關橋,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支於壕沿的橫木,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令敵墜入壕內。壕內注入了河水,並在水面下十厘米交錯埋插長短不一的木刺。

在護城壕後,是寬二點五米的拒馬帶,主要用於阻礙敵軍雲梯接近。在守軍出入的地段,拒馬會淺埋成易於移動的狀態,並在城頂加以標誌。

不同於一般的城池,居薩羅城在拒馬帶之前附加了一道木籬或夯土的矮牆,這就相當於中原城池中的“烏垣”,後面部署士兵,待敵軍進入護城河或壕溝範圍,配合城上守軍,以武器殺傷或柴草燻燒之。

最後,在距牆二點五米以內,是五行高出地面零點五米的交錯尖木樁,兼有阻礙敵人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的功能。

接下去才是城牆,這也是攻入城池的最後屏障。

不過這些城牆和神州的相比就未免差了一些,城牆只有十五米高,牆頂寬度大約有七至十米,守軍可在上面自如的機動和戰鬥。

延牆兩側有厚一米、高零點六至一點四米的女牆,其中外側女牆較高,開有外寬內窄的射擊孔。

除了城角建有永久性的角樓外,戰時還要延牆添置大量臨時樓臺。每隔六十米,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一米的觀察樓。每隔一百八十米,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三米、用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

同樣,每隔一百八十米,還豎有一堵三米高尖木樁連成的橫牆,平時開小門供穿行,敵軍登城後封閉作為路障。最後每隔三百六十米,再建一座突出內側女牆四點六米的木樓,以備攻擊入城之敵。

牆根厚達二十米,甚至四十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致因失去重心而坍塌。

每隔約兩百米,由內向外挖掘,接近外側五至六寸時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門,留作突擊殺出之用。暗門內側還備有帶風箱的窯灶、柴草和障礙車,以備敵軍發現,從中殺入時,加以煙燻和堵塞通道。

城樓之下,城門洞內外側都設城門,門洞中部還有轆轤升降的懸門。三道門都設有活動射孔。

為了防禦火攻,除了在門樓中預備水罐水盆及長柄麻袋外,還用間隔十六厘米、突出二至三厘米、交錯排列的圓頭木樁在門外側釘上厚泥。

與城外的步步設防相比,城內卻是一副暢通景象。

城門兩側和城角的寬大登城道,連線著延牆鋪設的環城路。

環城路與各要道相連,構成城內四通八達的網路。

不過城內也並非長驅直入之地,必要時,環城路之後會修築一道稱為“傅堞”

的夯土矮牆,牆前再挖一道深三點五米,寬三米的壕溝,內塞柴草。一旦敵軍入城,即引燃柴草形成火牆,並據牆與城牆友軍夾擊之於環城路上。

可以說這是風雨征戰印月以來,所見過的防禦最嚴密的一座城池,除了一些技術上的落後外,其他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相媲美。

以至於風雨視察之後,也不由驚出了一身冷汗,暗自慶幸多虧了阿育王竟然讓芨多這種白痴領軍,否則在自己嚴重缺乏裝備,又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加以圍城,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進入這裡的。

看來還真是一個“白痴的敵軍統帥,勝過己方的百萬雄師”。

“風雨軍來印月不是掠奪百姓的財物,搶佔百姓的土地,而是劫富濟貧,專門殺那些欺壓百姓的達官貴人,讓大家過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