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於是,後方寬鬆的地形正好有利於敵人騎兵的縱橫馳騁,而己方卻因為前方的狹窄以及構築了防禦工事的遠征軍本陣的虎視眈眈,而缺少足夠的迴旋空間,無法將優勢的兵力進行有效的調整,擺放出來發揮應有的戰鬥力。
“全軍自由進攻!孩子們,為了王朝的榮譽,衝鋒吧!”
忍無可忍的副將,終於再也無法忍受一個庸人對於王朝和軍隊所造成的巨大傷害了。這個已經年過六旬的老人,乃是追隨了阿育王朝名將波拉斯王公征戰三十年的宿將,有著豐富的臨陣經驗,面對此刻大軍的混亂,自作主張接掌了大軍指揮權的他做出了一個在這場戰役中印月一方唯一值得稱道的命令——所有的軍隊朝自己的前方衝鋒。
在其他任何時候,這樣的命令無疑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因為這等於是放棄了主帥對於大軍的整體指揮,取而代之的則是完全依賴於軍隊基層軍官的主觀能動,以及不顧一切的衝鋒陷陣,因此除非是在己方已經佔據了絕對戰場勝利進行穩操勝卷的擊潰戰,否則很有可能會在對面敵人有計劃的反擊和陷阱中潰敗。
但是對於目前的印月大軍來說,這卻是唯一的選擇。
龐大的大象讓原本狹窄的通道更加的堵塞,缺乏足夠的迴旋空間將會讓無法有效調整自己的十萬大軍在混亂之中成為聖龍人屠刀下的羔羊,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來白白的平添這些遠征軍將士的功勳和榮耀。
因此,只有進行兵分兩路的衝鋒,方才能夠打破眼下糟糕的局面。
老將軍將勝利的希望寄託於了被印月人一向倚重的象軍。
在印月的戰爭史上,象兵一向有著光榮的戰績,而最有名的則莫過於三百年前印月名君難陀王依靠象軍擊敗了大食君主的那一場大戰。
當時大食蘇丹率領一萬五千步兵三千騎兵企圖遠征印月半島,而當時印月半島北方強有力的君主難陀王,則率領一萬兩千步兵,四千騎兵和一百五十頭大象組成的軍隊阻擊他。戰爭打到了第二年,大時蘇丹留五千名士兵守營,率其餘部隊全部出戰。難陀王將其誘至地勢平緩的地帶佈下陣勢:陣前是一排近百頭的戰象,在戰象的後方稍遠的地方是步兵,四千騎兵分列象陣的兩側。
大食蘇丹從沒有見過如此多的戰象參加戰鬥,匆忙之間一改軍隊的佈陣常規,佈下了縱深六個戰列的密集陣,三千名騎兵分別擺在兩翼。這個陣法不僅比一般的三排步兵戰陣厚一倍,而且每個戰列的中隊之間不留間隙,所以整個正面更加狹窄。大食君主試圖用這個密集的血肉城牆阻止戰象的衝擊。
然而在戰鬥中,大食君主預先的構想化作了泡影。印月戰象上計程車兵居高臨下用長槍和投槍刺向大食計程車兵,使他們的盾牌無從防範,同時在巨大的象足的踐踏下,大食計程車兵紛紛倒下。而難陀王兩翼的優勢騎兵則很快擊敗了大食的騎兵,繞到後面形成了合圍。這一戰大食人遭到慘敗,大部分士兵被踩死或被騎兵殺死,大食君主和五千將士被俘,只有左翼的不到兩千人得以突圍。印月人卻損失輕微,大約千餘人,從而被印月人引以為豪,一直廣為流傳。
因此,儘管在曾經的戰鬥中印月象兵慘敗於風雨的手下,而且此時對面聖龍人的遠征軍又已經構築了防禦的營寨,但是印月的將領們卻對於被歷史驗證過有著強大攻堅能力的象兵依舊信心十足。
的確,從表面上看,似乎現實也非常有利於印月人。
在印月人看來,日河的慘敗主要是因為聖龍人有著一位天才的將領,那個擊敗了北方強悍的呼蘭人,在戰爭中神奇的保持著不敗傳說的名將風雨,並且還得益於聖龍人來去如風的騎兵。
而現在,這些有利的條件對於正面的遠征軍本陣來說並不存在。
在印月人看來運兵如神不可抗衡的聖龍名將風雨早就回去忙於帝國的內戰了,而那些驍勇的騎兵主力目前則正處於印月大軍的後方,雖然這造成了印月大軍的被動和混亂,但同時也意味著聖龍人這一次已經沒有足夠的騎兵來進行兩翼夾擊抗衡象兵了。
在這樣的盤算之下,印月的將領們感到了寬心,他們暫時放下了後方受到襲擊的困擾,一心一意準備著依靠強大的象兵衝擊遠征軍的本陣。畢竟,象兵的衝擊力是舉世聞名的,此時發動對遠征軍本陣的攻擊,勝算很大,對戰場的影響也十分關鍵——不但能夠擁有足夠的空間調整軍隊,而且前方狹窄的通道將會反過來從限制印月大軍的迴旋變成阻止後方聖龍騎兵對自己本陣的支援。
而失去了強大騎兵側援的聖龍人的本陣一旦被衝散,則戰鬥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