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是同席,這會也被他們很是牽強的想成了同席了。
還有些先前就著人去催自家郎君趕來的見自家郎君還是沒個影,又派了人去,這次只說是連國公爺都來了,還怕你們不來?派完人後,心中個嘆息,郎君啊郎君,某說你怎麼就爬不上去呢?原來還是個眼力問題啊,瞧瞧,郎君你今要真不來,恐怕日後更難上去一步了,跟著你這樣的主家還能有什麼盼頭呢?說不得,某家只好辭了另尋好主家了。那些原本只打發了些個管事去賀的,正在家中鬱悶自個白跑了一趟建林酒樓呢,趕上人家今天歇業,想吃好的沒吃成,頭一撥家人來報說是小公爺也在,心中正沒好氣,就沒去,這第二撥一報,說是國公爺和幾個相公都去了,好麼,這還了得,趕緊的整理著裝,想想不行,先前的賀禮似乎薄了點,再備,文官也不坐轎了,還是上馬罷。頓時,可以說整個朱雀大街兩邊的坊區內蹄聲嘚嘚,這邊方一遠去,那邊又響了起來,把守衛的坊兵搞的面面相覷:今兒這是怎麼了?怎麼這些官員全都往一個方向跑?莫不是出了什麼大事了?可聽聲,竟然是往東面跑的,那是平民坊區啊,要出什麼事情也該是沿著朱雀大街往北跑才對。
等最後探明瞭說是這些官員都是跑去給新任宣德郎道賀去的,個個咋舌,這宣德郎的人緣也太好了點吧?這麼多都急巴巴的趕去?不成,得留意留意,日後見著宣德郎也要恭恭敬敬的問個好,嗯,聽說宣德郎和昇平坊的林家關係不錯,就住在林家,以後見了林家的人,那也得客氣點。
最後的結果便是,整個昇平坊,一共三十二戶人家,相對大戶點的有十一家,這十一家的廳堂上,前院後院都坐滿了人,就這還不夠,連坊街上也擺了十幾桌,不過秩序到是井然,女眷和孩童麼,全都按自家夫君的品級分散在各後院裡坐著,堂前及前院自然是大老爺們的地盤,也都按品級高低坐好,品級最高的國公相公等自然是坐在林府的正廳內。這種排坐方式都很自覺,不用林家人刻意去引導,來的人跑一地一看,哦這坐著的瞧官服品級比自己高,得,另找地方,到另一地方一看,哦,這又比自己低了,又轉身去找過。就這麼亂哄哄了也沒多久,基本都落座了,再晚來的品級一般的,那就對不起了,誰讓你晚來呢?人家相公早就到了,你晚來了,得,自己在坊街上找個空位坐下吧。
好再小六子通知及時,林家早有準備,一接到通知,就派了人去讓把建林酒樓給打烊了,什麼鍋晚瓢盆,桌椅板凳以及所有的食材調料全搬了過來,廚子小二一個沒跑的也來了,就連掌櫃的也臨時充當起了跑腿的角色。即便是後來倆國公帶了兩路人馬殺了過來以及隨後匆匆忙忙趕來的後到官員,對建林酒樓的廚子們來說,那是沒半點影響。酒樓最不缺的就是食材,基本上長安每個稍微大點的酒樓,都會有個冰窖用來儲存食材的,加上還有那麼些個國公府上派來幫廚的人,雖然開始也被國公府叫了回去,但隨著兩路人馬殺過來,這些人連帶他們準備的食材也都全帶了過來。所以,人手,管夠;食材,管夠;碗筷,有這些街坊鄰居,自然也是管夠;什麼,你說鍋灶?整個昇平坊三十二戶人家,少說也有百口大鍋,有的大戶點的都有好幾口鍋,光是林府就有十幾口鍋,所以也是不愁,甚至還有那麼幾個掌勺的廚子,一人就管兩三口鍋。
今天是個好日子,不由得那些個廚子們不使出渾身解數賣力起來,想想看,國公爺啊,相公啊,竟然能吃到自己做的菜餚,做得好了,得一聲贊,傳了出去,那自個還不是身價倍增?再說了,還有姑爺在呢,還有姑爺的兄弟孫嘉英孫郎君在呢。要說這孫郎君,對烹飪的痴迷簡直讓人咋舌,吃在酒樓,睡在酒樓,成天就鑽在廚房裡捨不得出來,今天要不是姑爺大喜,恐怕是兩頭牛也拉他不動的。有這麼一尊大神在四處巡視,那做出的菜餚還能差到哪去?唉,也就孫郎君好福氣,攤上姑爺這麼個兄弟,得了許多的秘技,甚至姑爺常來手把手的教,自家哪有這個福份啊,好在孫郎君得了姑爺吩咐,也不藏私,會什麼就都教了出來。瞧瞧現在建林酒樓每天的熱鬧勁,雖然是比以前忙太多了,但到手的工錢那也是更多了,這日子別提多舒坦。
賓客們見人如此之多,原來還以為這會兒林家怕是會因菜上不過來而在相公們面前出醜了,但這一開席,就見那菜是如流水般的絡繹不絕的上來,沒個停歇的,不由得吃驚,這林家恐怕是早就預料到了國公爺和相公尚書們都會來的罷?故而才準備得如此周全,等有心人細看了下,才發現這些人上菜實在有講究,幾乎是每個有廚子的地方端出來的菜都不相同,一個地方只是源源不斷的端出同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