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時候,我去聽了幾回,每回都是聽得心驚肉跳,差點讓人把那些上臺辯合的學子給抓起來。”盧植聞言笑道。
“那現在呢?”
“現在?聽多了也就習慣了。感覺這樣也挺好,讓自己的觀點有一個說的地方,及時知道自己觀點對錯。對了,今日正好有一場辯合,你不妨隨我一起去聽聽。”
“好啊,知道今日辯合的論題嗎?”蔡邕點頭問道。
“不太清楚,辯合的論題除了辯合的雙方知道,想要知道論題只有在辯合開始前才能知道。”
興漢學院的辯合臺是劉福在關中科舉舉辦了之後才命人修建了。鄭玄一開始挺高興,不過在看過劉福派人送來的辯合論題以後,差點被嚇死。不過好在辯合臺上的學子雖然在辯合的時候討論激烈,但卻並沒有什麼過激的舉動。而在經過這一年多的實踐後,辯合臺已經不會主動出題,而是由觀點不同的學子向辯合臺申請,然後在辯合臺上一較高上。
盧植和蔡邕來到辯合臺的時候,辯合臺已經人滿為患,裡三層外三層的圍滿了人。不過以盧植和蔡邕的身份,他們想要佔個前排還是沒有問題的。
來到辯合臺下的前排坐定,盧植跟蔡邕就看到了掛在辯合臺上的一條橫幅,上面寫著今日辯合的論題,“天圓否?地方否?”
。。。
第214章天賜玉璽
上聯:話,不說不透;
下聯:理,不辯不明。()
橫批:言而無罪。
許多時候,誤會的產生就是因為四個字,語焉不詳。因為種種顧慮,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倒說了不少,結果就導致產生了誤會。而人又是這世上好奇心最重的生物,越是明令禁止的東西,人深藏在靈魂深處的好奇心越是對那些東西感興趣。
言論自由,這是劉福一直堅持的。只有讓百姓把心裡藏著的話說出來,才能切實明白百姓究竟在想什麼,有什麼訴求,有什麼願望。合理的採納,不合理的駁回。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開誠佈公,才能消除隱患。
阻塞言路,偏聽偏信,自以為是,除了加劇百姓的不滿,更會動搖國本。一個連真話都聽不得的統治階級,又怎麼可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擁護。
劉福並不擔心放開言論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百姓透過言論表達自己的訴求,而真正的決策者卻是自己,有軍隊在手,即便是有心作亂的人,也要掂量掂量鬧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辯合臺的建立,一方面是給學院學子一個發出自己觀點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劉福想要透過辯合臺,瞭解治下百姓的內心想法。辯合臺並不是設立在學院內,而是在距離學院並不遠的一處空地上,除了辯合的高臺外,四周圍無遮無攔,任何人只要想聽,那都可以去聽。說得令人信服,自然可以獲得掌聲,要是說得不怎麼樣,那就只能得到噓聲了。
辯合臺的出現,給了許多對現狀不滿的人一個發洩的場所,也讓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沒有了表現的舞臺。在公共場合,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想要散佈一下自己所編的謠言,往往就會遭到周圍人的呵斥或者鄙夷。
蔡邕欣賞了一次辯合,立刻就被辯合臺的方式所吸引。作為一個純粹的讀書人,在蔡邕眼裡,辯合臺是個好東西。以至於在日後,蔡邕成為了辯合臺的常客,並且在他的帶動下,那些學院裡一心做學問的名士也變得開始經常在學院外走動。
書本上的知識只有結合實際才能變成有用的學問,照本宣科,一切以書本為主,那往往會出現失誤。都是有頭有臉的大儒,萬一因為沒有結合實際而出醜,那可真就沒臉見人了。
透過自身的切實感受,關中的大儒們愈發堅定了關中王劉福就是大漢的中興之主,請求關中王再進一步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以前也有人上奏請求關中王再進一步,但關中王始終沒有采納。而這次,隨著這些大儒的加入,請求關中王再進一步的聲勢更大了。
與關中此起彼伏的呼聲相比,許昌皇宮內卻是死一般的寂靜。在得知關中上下正在眾口一致的勸說劉福再進一步的以後,現任天子劉協被氣得三天吃不下飯。在劉協眼裡,關中上下全是亂臣賊子。可除了躲在深宮裡咒罵幾聲,劉協一點辦法也沒有。自從上次派人行刺關中王失敗以後,雖然關中對外說是外族所為,但與許昌的來往,可以說是基本斷絕。
劉協在皇宮裡雖然不用擔心吃穿用度,但想要收買人心,卻缺乏財物上的支援。光有空頭許諾,鬼才願意跟你混!像伏完、楊彪這種跟隨劉協來到許昌的老臣,那就是一隻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