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部分(3 / 4)

小說:漢牆 作者:蝴蝶的出走

手中。

要說起劉福的情報系統,那早在劉福還沒有去張掖之前就開始佈置,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經營,一張完善的大網早已罩住了大漢這塊土地。對於孫劉兩家的一舉一動,即便不敢說了如指掌,但也不離十。

劉備、孫權都清楚自己的治下隱藏著來自西漢的奸細,可如何找出那些奸細,卻是劉備、孫權面臨的最大問題。即便能發現一點蛛絲馬跡,卻因為牽涉太廣而不得不中止。西漢的奸細身份甚多,有些甚至還是出身孫劉兩家的世家子弟,可孫劉兩家的根基就是來源於世家的支援,動了世家,那就相當於自毀根基。

在權衡利弊的時候,往往就會失去那點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蛛絲馬跡。劉備治下出了一個劉巴,可誰又知道孫權的治下又有誰會是西漢的奸細。所以在得知劉巴的真實身份以後,孫權並沒有因此而取笑劉備的識人不明,而是加強了對手下眾臣的暗中監視。

上位者懷疑下屬的行為是人之常情,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凡事都有個度,適當的監視手下能夠理解,可若是過分了,擱誰也受不了。劉備那邊還好點,至少劉備還曉得隱蔽行事,而孫權在這方面就做的有點差了,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用來監視百官。江東的眾臣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卻或多或少有些不痛快。

被人懷疑的滋味並不好受,尤其是那種莫須有的懷疑,更是叫人難以接受。可這種事又不能明說,官字兩張口,怎說都有理。你反應激烈點說你心中有鬼,你反應冷淡點又說你不配合他們的工作,文臣還好點,不至於當面給人難堪,可武將就不行了,暴脾氣的他們對孫權直屬的那些所謂查詢奸細的人就沒有什麼好臉色了,輕則破口大罵,重則直接動手。

孫權也知道此時不該如此,大敵當前,當時萬眾一心之時,可孫權又實在是不想自己的治下出現另一個劉巴,只能一面安撫那些感覺受了委屈的臣子,一面依舊叫人繼續查探。

相比起孫權臣子的不滿,劉備那邊就安穩了許多。不過這種安穩也只是相對的,隨著劉協被救走,尤其是劉協公開要求劉備向西漢投降以後,劉備治下人心浮動,劉備想要再如以前那樣收攏人心與西漢決戰,難度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尤其是在襄陽一帶,世居那裡的世家更是態度變得曖昧了起來,不再像以往那樣對劉備有求必應。

劉備敏銳的覺察到了這點,對於那些喂不熟的世家,劉備失望到了極點,可眼下又不是跟他們算賬的時候,相比起襄陽世家,劉備更加註重荊南的人心。那裡是劉備的發家之地,更是劉備日後與西漢劃江而治的重地。在荊南,劉備的基礎還是很牢靠的。只不過隨著大量百姓的南遷,荊南的人心也隨之出現了變化。

不是演義裡所講的劉備被迫離開新野時有大量百姓跟隨,而是劉備動用武力強迫那些百姓背井離鄉,這中間的差別即便不說,那也是顯而易見的。那些被迫南遷的百姓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園,對將他們遷來這裡的劉備,能有好感才怪。只不過劉備手中有兵,這些百姓只能將對劉備的不滿藏在心裡。

劉備也不是不知道強遷百姓南下這一招會讓他丟失民心,可與大局相比,這點民心的損失劉備已經顧不上了。百姓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想要成大事,那就離不開百姓的支援。哪怕百姓不支援,可只要手裡有兵,那就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荊南一直人口不足,雖然蠻人的數量不少,但終究不是漢民,用起來也不叫人放心。劉備既然已經打定主意要與西漢劃江而治,那大量的漢民就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可漢民不會憑空增加,只能從別處找補。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才對劉備強遷百姓南下一事保持沉默,因為諸葛亮也清楚,劉備會這麼做是為了將來打算。

劉備君臣都清楚意識到西漢此次南下勢不可擋這個現實問題,而在清楚認識到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以後,劉備和諸葛亮不得不為日後堅持鬥爭做準備。別看劉備在赤壁留下三萬水軍交由周瑜指揮,但那並不是關鍵,劉備除了派兵阻攔西漢軍的南下外,更多的精力是將荊北的百姓儘量往荊南遷徙。當然對於那些世家,劉備就沒有采取強制手段了,願意跟著來劉備歡迎,而不願意的劉備也不強求。反正沒了百姓,世家也就不成世家了。不來更好,少了跟自己搶權奪利的人。

襄陽世家明知道劉備此舉是在刨他們的根基,可卻又沒有膽子反對已經紅了眼睛的劉備。以前劉備還顧忌一點影響,但在西漢的壓力下,那點名聲上的事情劉備已經顧不得了。雖說還沒有公開撕破臉,但只要世家稍有反抗,劉備說不得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