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像是一個裁判,置身事外但又不能完全置身事外,這個度的把握,才是帝王心術是否運用成功的關鍵。
隨著劉福的勢力越來越大,代表各方利益的團體也越來越多。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哪怕劉福身為後來人,但有些事情不是想避免就可以避免的了的。
在劉福的勢力內,雖然嚴禁結黨,但每個人都是有好惡的,透過地域、人情等等不同方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圈子。這些雖然不能算是結黨,但在遇到朝中大事的時候,每一方都會為了自身的利益進行一番較量。而這些較量都是在劉福可以容忍的範圍之內進行的,所以劉福對此採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只要不影響大局的利益,這些小勢力之間的爭鬥,並不是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唯一叫劉福感到擔憂的,是世家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作出了對大局不利的事情。在劉福的眼裡,世家就是毒瘤,是改朝換代的幕後黑手。身為後來者,對於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有一定的瞭解。
百姓造反動搖王朝根基,世家或推選代言人或親自赤膊上陣。如果沒有劉福出現,此時的大漢的北方應該已經基本完成一統,而在曹丕當權之後就會由陳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出身定未來,將所有人出人頭地的機會牢牢把握在世家的手中。那就意味著無論誰想出人頭地,那都必須得到世家的同意,可如何得到世家的同意,除了“賣身為奴”外,劉福想不出還有別的辦法。
無論是曹操還是諸葛亮,都看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所以當這兩人還在世的時候,世家不敢輕舉妄動。至於九品中正制的出臺,那完全可以說是曹丕這個冒失小子一手造成的。曹操死後,曹丕不甘心只做魏王,他十分迫切的想要一嘗做皇帝的滋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引起出身寒門的官員不滿,而導致西蜀劉備緊跟著稱帝,對外宣稱繼承漢統。
為了收買人心,已經做了皇帝的曹丕不可能宣佈退位,只能選擇拉攏世家來平衡內部的不穩。曹操在世上,世家子弟在曹魏並沒有擔當要職,但在曹操死後,曹丕頒佈九品中正制以後,世家子弟在曹魏逐漸開始把持大權,直到曹丕死後,光從曹丕留給兒子曹睿的幾個顧命大臣就可以看出世家已經開始把持朝堂。
擁有大量人力物力的世家的確更容易培養出人才,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卻極大,堵死了朝廷對人才的選拔不說,更將權利集中在了一小部分人手中。在沒有外力干擾的前提下,世家萬萬年也可以期待的,但對整個民族的傷害卻是極大,失去了進取心,失去了活力,變成了一潭死水,縱觀人類歷史,被滅族的種族還少嗎?
劉福不希望漢族像瑪雅人一樣被殺的只能在文字記載中。而漢族面臨死亡存亡也的確不是一次兩次,五胡亂華時,漢族被殺成了一個少數民族,元滅宋後,又變成了四等賤民,而到了清朝,漢族又變成了家奴。
有的時候,知道太多了也不是什麼好事,劉福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經歷那些叫無數人惋惜,不堪回首的慘事。為了避免五胡亂華,劉福對外族雖然沒有趕盡殺絕,但也絕對不會像司馬家的人那樣養虎為患。
民族融合是歷史的必然,既然都是要融合,讓別人流血總好過要自己流血。對待外族,劉福的態度很明確,要麼順從,要麼滅亡,概況起來就是四個字順昌逆亡。不是沒有飽學鴻儒對劉福的這個態度口誅筆伐,但劉福對此毫不理會,而那飽學鴻儒也一輩子沒有機會進朝堂或者興漢學院。
劉福希望自己的朝堂是個對外鐵血,對內寬仁的朝堂,可想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總是有人喜歡異想天開,希望透過寬仁讓外族歸心。對待這些人,劉福總是會將這些人打發去邊境,讓他們可以去切身體會一下外族對漢族的態度,希望這些人可以從白日夢中清醒過來。
大漢已經吃過自以為是的虧不止一次了。自大漢初立,大漢與外族的和親就一直沒有終止過。可大漢又從和親中得到了什麼?將自家的貴女送給那些野蠻人糟蹋,而那些野蠻人又何曾考慮過與大漢的親戚關係,該打該殺照做不誤,而大漢卻依然在和親,總希望有一天可以令外族馴服。
如果劉福沒有回到漢末而是回到漢初,他一定會想辦法弄死劉敬。就是這孫子向漢高祖提議與匈奴和親,開始了大漢屈辱的和親史。可惜劉福回到的是漢末,而不是漢初,所以劉福對已經死了幾百年的劉敬沒轍,唯一能做的,就是終止和親。
事實證明,和親對外族屁用不頂,能讓外族臣服的,只有將士手中的鋼刀,胯下的戰馬,鐵與血才是外族懼怕的。想要馴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