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掩體。這一裝備的普及率甚至超過了步槍。成為了法軍當中最為常見的“武器”。從1916年起。法國的各家軍事院校也隨之開設了如何利用地形建立起塹壕防禦的必修課程。精熟這一科目成為了軍官畢業的核心考點;而普通士兵也將挖掘土石作為必備技能,與射擊並列在第一位。
儘管從20年代初期開始,軍旅出身的戴高樂也提出了建立高度職業化的機械化力量來拱衛國家的思想,但由於上場大戰的經驗在法國將領心中已經是根深蒂固,這一思潮並沒有成為法軍的主流。以霞飛、福煦為首的軍方認為,由於法德之間本身存在的巨大國力差距,使得下場戰爭中的法國已經很難再有與對方正面對攻的實力;與其勞資費力的打造這麼一支屬於進攻的機械化長矛,倒不如築起一道雄厚堅實的防禦壁壘來得有利。這一思想也被後來的貝當所繼承。和上場大戰前夕的重炮部隊所遭到的境遇相同。法國軍方並不重視裝甲部隊的作用,認為其所擁有的機動性在塹壕作戰中毫無作用,只能消滅那些可能滲透進己方防線當中的那些像老鼠一樣的德軍突擊隊。戴高樂執政之後力排眾議,爭得撥款組建起了4個裝甲師,但這卻也絲毫沒有改變法國軍方那以防守為主的核心理念。
伴隨著司令官停止前進的一聲令下,法國的基層官兵們也終於有了施展他們在日常訓練中所學的實戰機會了。軍官們很快就依山伴木、臨水據城,規劃起了整整有法的塹壕防線;法軍士兵則手持工兵鏟齊上陣,以令人振奮的速度進行著熱火朝天的土石作業。僅僅一天多的功夫,一條依託地勢而建的防線便初具規模;而或許是知道這種臨時修築的防線很難阻擋德國軍隊的攻擊,隨後跟進的法軍又開始在縱深修築第二、第三道防守工事。以便在敵軍的進攻道路上形成新的阻礙。
由於德軍掌控了戰場的天空,法國軍隊的全面掘壕固守行為便顯然沒有瞞過德軍偵察機的耳目。當指揮右翼叢集的布勞希奇得知這一情況之後。心中卻是不驚反喜:總參謀部賦予他的任務,就是要在比利時戰區吸引住更多的法軍兵力,然後把它咬住。而這時候,決定性的突破就在法國中部完成了!
在布勞希奇的指揮下,右翼德軍於5月14日向當面的法軍陣地發起了旨在壓迫的猛烈攻擊。天空中噴塗著鐵十字標識的機群縱橫飛舞,恣意呼嘯;由上萬名士兵所組成的灰色浪潮宛若春江決堤,與數十輛坦克一道向前方席捲而去。伴隨著步兵的推進,無數發赤紅豔麗的也火彈從德軍後方的陣地上飛躍夭矯,形成了對步兵支援最為有效的雙層徐進彈幕:在上場大戰中,德軍的滲透突擊隊正是在這種被稱為是“炮兵華爾茲”的火力掩護下,對法國防線形成了關鍵性的突破,而在今天,無論是壓制火力、還是突擊力量本身,今天的德軍都較以往有了長足的提升!
炮火轟鳴,槍彈橫飛,德法兩軍的作戰一直從清晨持續到夜幕降臨。憑藉著戰機、坦克、和重炮的優勢,德軍很快就將法軍所構築的前沿防線撕扯得七零八落,並在其後方的陣地中也砸出一個大坑。法國第3軍軍長亞拉伯罕到前線視察,沿途中遇到的運回傷兵的車輛絡繹不絕;傷兵們一個個臉色蒼白,血肉模糊,有的四肢被炸得殘缺不全。他還看到白天的戰場,仍然屍橫遍野未及收埋。不過讓亞拉伯罕感到慶幸的是,己方各部同樣傳來了斃、傷敵軍近千,並擊毀4輛坦克的戰果統計。德軍最後兩個小時的進攻勢頭較戰鬥之初有了明顯的降低,再沒有發動大的攻勢;原本對戰爭前景心懷畏懼的法軍官兵為之士氣一振,看來掘壕防守已經證明了它的可行性。雖然自家的損失還要大過對方,但這卻是在臨時修築起來的工事上所取得的成就,本身並不具備絕對的代表性;如果換了工事完備的築壘地帶,抵擋住對方的衝擊將完全不是幻境!
“我們需要更多的兵力來抵擋德國人的進攻,同時將比利時西南部變成一個堅固的大堡壘。”對前線視察完畢之後,亞拉伯罕隨即向集團軍部發出了請求增援的電報。德軍的進攻顯然不會到此為止,接下來所集結的力量肯定會隨著戰幕的拉開而變得越來越雄厚;而自己手中的力量卻是有限,進行未雨綢繆的預防便是絕對必要了。這份電報透過集團軍部之手,又被當作前線戰報發給了在後方指揮全域性的總司令甘末林,而甘末林則指揮包括新登陸的六個英國師在內的聯軍主力全面北上,前去比利時迎擊強敵。此時,除了在防禦戰中作用不大的幾個裝甲師之外,整個法國內部的兵力都被掏空,再無任何一支機動預備隊可言。
當德軍右翼部隊發起進攻的同時,部署在中路的裝甲叢集也終於完成了先期的動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