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共同體:如果協約國能夠獲勝,那麼這些錢就有收得回來得保障;而如果協約國在戰爭中失敗、或是以一個得不到任何利益得筋疲力盡的態勢同德國和談,那麼本身經濟在戰爭中已然遭受重創的英法將很有可能還不上這筆款子,美國人所發出的海量借貸就真成了無私援助的空心泡沫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遲早都會搭上英法的戰車,德國所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只不過是給華盛頓方面提供了一個宣戰的理由。
如此情況便很明顯了。只要協約國繼續如歷史上一般獨享海權,那麼則極有可能如歷史上一樣將美國這個開掛國家拖下水與德國為敵;而德國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則必須打碎英國在海上的遠端封鎖,並開闢一道沿挪威海岸北上、之後通往美國的海上航道。只有德國能夠利用大洋,透過物資輸入來潤滑戰爭機器、同時綁架美國的國會金融,這個對德國而言的最大隱患才會真正消除。而要實現這一點,德國海軍必須要擁有一舉打破大艦隊封鎖、並將其一舉殲滅到無法威脅這條航線的強大戰力。這也正是清英孜孜不倦強化海軍的核心原因!
ps:感謝書友hugetiger的打賞~
第243章殖民地戰略
一戰德國為什麼會失敗?
對於這個問題,從不同立場出發的人會給出完全不同的諸多答案。有的人會將其歸結為國家結盟方面的短視,也有人會認為是陸軍戰略選擇的謬誤。有人覺得是原本完美的施利芬計劃被小毛奇所塗改得面目全非,還有一些口徑同倫敦紳士保持一致的人將德意志帝國的覆滅源頭歸咎於是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這兩個“十惡不赦的罪犯”對神聖海權的滔天野心,嚴重破壞了原本良好的英德關係,從而使得大英帝國毅然揮動手中的聖劍,向這個“邪惡的海盜軍閥政府”發出了“勢不可擋的”“正義的”審判神光。
平心而論,這些觀點的某些部分都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德國戰略結盟的短視絕對是其決策層的一個重大敗筆,外交上縱橫捭闔數十年的老宰相在晚年交友不慎,竟然在俄國和奧匈之間選了奧匈這個殭屍作為自己的盟友。無論俾斯麥當時是處於何種關乎內政外交網路的複雜考慮,德奧聯盟的決策失誤在整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悲劇表現便是不爭的事實;這種多民族二元君主制的國度只適合在和平氛圍中聯歡發展,而在那個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的地區和時代,奧匈打起仗來就是被除義大利之外的所有列強給各種亂幹!如果德俄能結成同盟,那麼650萬灰色牲口和250萬條頓漢斯將形成一股鋪天蓋地的滾滾浪濤,就算是閉著眼睛打都能橫掃整個歐洲!
其次。德國陸軍戰略目標的選擇不當、以及在戰爭期間的來回猶豫。也是他們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一場持續近20個月的日俄戰爭。已然將俄國國內掩藏下的腐朽衰敗給徹底揭露;而日本透過前線勝利誘發俄國國內革命,從而簽訂有利條約的見好就收的成功範例,也是明明白白的就這麼擺在了世界的面前。然而整個歐洲卻仍舊沉浸在“壓路機”不可戰勝的魔一般的幻術裡,深信這個動員起來的龐然大物將以無窮無盡的人力和資源壓垮擋在它面前的一切敵手。如果德國能夠看清這一點,從一開始就將戰略重心轉向東方;亦或是在施裡芬計劃失敗之後就老老實實的去東線打毛子,不要在1916年搞什麼“讓法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西線攻勢,那麼說不定還能在提前搞定俄國之後,還能以一定程度的讓步來達成與英法之間的和解。從而以不敗的態勢結束戰爭。清英所竭力推行的西守東攻戰略,便是對這一觀點的認可體現。
至於將戰爭失敗的罪責歸結到小毛奇對施裡芬計劃的修改上,雖然有失公允(畢竟1914年的情況和1905年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清英也不可否認,小毛奇對施裡芬計劃的修改的確是有著導致德軍最終失敗的因素。如果毛奇能有施利芬一樣的狠辣,敢於像施利芬所原本計劃的那樣在比利時進行以戰養戰的掠奪政策並強徵10億法郎的軍費,德國在進攻後期的物資供給將很有可能不會缺乏。而如果毛奇的性格能不過於謹小慎微,在俄軍進攻東普魯士的關頭不將整整2個軍的戰力調往東線(實際上這批軍隊也沒趕上至關重要的一戰),而是去填補克魯克和比洛之間的缺口;那麼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卻士氣高昂的德軍右翼便未必不能如願拿下巴黎,而失去了首都的法國也將有很大可能會與德國和談。
不過。將德國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海軍的發展,那就實在是本末倒置的觀念了。英德之間的根本矛盾在於德國不斷發展的世界貿易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