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認,小毛奇對施裡芬計劃的修改的確是有著導致德軍最終失敗的因素。如果毛奇能有施利芬一樣的狠辣,敢於像施利芬所原本計劃的那樣在比利時進行以戰養戰的掠奪政策並強徵10億法郎的軍費,德國在進攻後期的物資供給將很有可能不會缺乏。而如果毛奇的性格能不過於謹小慎微,在俄軍進攻東普魯士的關頭不將整整2個軍的戰力調往東線(實際上這批軍隊也沒趕上至關重要的一戰),而是去填補克魯克和比洛之間的缺口;那麼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卻士氣高昂的德軍右翼便未必不能如願拿下巴黎,而失去了首都的法國也將有很大可能會與德國和談。
不過。將德國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海軍的發展,那就實在是本末倒置的觀念了。英德之間的根本矛盾在於德國不斷發展的世界貿易極大擠佔了“日不落”帝國賴以為系的海外市場。以及這架近在咫尺的普魯士戰爭機器正在朝破壞歐洲大陸實力均衡的趨勢持續膨脹。提爾皮茨正是敏銳地看到了英德之間衝突的不可避免,預感英國將會在德國尚未完全成長起來之前,像普魯士軍方對法國的戰爭謀劃一樣發動一次對德國的“預防性戰爭”,所以才透過打造一支大海軍的方式來直指英國世界霸權的最脆弱的核心維繫海權!在俾斯麥當政的時代,德國國力相對低微,還遠沒有能達到能顛覆英國世界霸權的地步,所以才有“沒有海軍的德國是安全的”這一論調的大行其道。而到了威廉二世時期,強大起來的德國已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那麼發展海軍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換句話說,如果德國沒有海軍,那麼英國將能毫無顧忌的對德國恣意揉捏;而如果德國有了一支強大的艦隊,那麼英國同德國開戰的風險將會呈幾何倍數上升,因為艦隊的損失是這個嚴重依賴海洋的國家所無法承受的!
而在清英看來,除了這些林林總總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國在1917年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德國宣戰!經過南北戰爭後半個世紀的和平發展,這個國度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變態的存在:她不僅擁有接近1億的人口,還實現了超過英國人均工業化三分之一的恐怖進展,綜合國力甚至比英法德三國加在一起還要強大!美國這個開掛一般的存在加入協約國一方,登時讓深陷戰爭泥潭、被海量消耗折磨得苦不堪言的英法注入了一針極強的強心劑。大量來自美國的物資和軍隊源源不斷地開向歐洲,協約國兵營得到轟然填充,實力得到急劇膨脹的英法對戰爭的勝利又充滿了信心,以至於在協約國經受了俄國退出戰爭、並割讓大片土地賠款60億馬克的重大打擊之後,仍舊執意將戰爭進行了下去。
透過歷史不難看出,只要德國陸地戰略正確,足以在英法俄三國的聯合下立於不敗之地;然而一旦美國加入戰爭,那麼實力的天平則會瞬間發生逆轉。因此,清英要想讓改變德國的命運,則必須避免與美國的交戰;而要想達成這一目的,海軍則是其中的關鍵!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加入到協約國一方作戰的主要原因,絕對不是因為他們和英國之間有著所謂的“撒克遜表兄弟”的同文同宗、血脈相連的紐帶關係,以及出於操著相同語言的原因而去幫英國同仇敵愾。對於國與國之間,特別是這些大國而言,利益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決不會有哪個國家的決策者會腦殘到因為一個虛幻的“同源同種”的原因去幫另一方毀家紓難。美國之所以會參加到戰爭中去,完全是由於錢的原因。
一戰爆發之後,美國最初在大洋彼岸嚴守中立,以一種悠閒的姿態靜觀兩大陣營進行著的殊死拼殺。隨著戰爭的繼續,交戰雙方都發現最初計劃中只會打3個月的戰事竟演變成了一場長期戰爭,各種物資本就儲備不足、且在戰場上損失巨大的英法,頓時就把目光轉向了美國這個工業實力和各種資源都爆棚的國家以尋求支援。面對英法手中大量的真金白銀、和購買戰爭國債的極高利率的誘惑,貪婪的美國資本家們饞涎狂吞,立即推動國會透過了“現購自運”的法案,將武器彈藥原料礦石等禁運品敞開了銷售。
儘管這個法案表面上是對交戰雙方都平等開放的條約,但由於英國大艦隊在斯卡帕灣所實施的遠端封鎖,德國的遠洋航運陷入中斷,僅能憑藉潛艇將一些微不足道的貨物運往本土,美國實際上成為了單方面為協約國輸血的超級血庫。隨著戰爭的持續,美國在賺飽了真金白銀的同時,也認購了協約國所發行的海量債務: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在大戰爆發的兩年半的時間裡,透過“現購自運”的方式所持有的英法債權數額達到了驚人的100億美元。至此,美國的錢途也就和協約國的戰局捆綁在了一起,成為了休慼相關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