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人意外的是,石浦海戰結束的第二天,北洋艦隊的“超勇”、“揚威”二艦和定衛一號艦意外的發現“馭遠”、“澄慶”兩艦已經自沉在港中,艦上官兵已全部跑路。
究竟“馭遠”、“澄慶”兩艦為何自沉,成了一段歷史謎案。是被法軍擊中沉沒還是清軍自沉。如果是清軍自沉,是因為怕被俘獲資敵還是艦上官兵貪生怕死沉船逃跑,這些都是問題。
後來清廷也曾派大員到石浦進行調查,結果是不了了之了,後來史上稱作這件謎案為“石浦沉船事件”。
第一百四十章 後院的變化
臺海島,海參軍港。
“找!找!找!一定要把少主給我找到。”
執掌南臺海政權的胡英傑衝著新晉的情報部門的頭子希格德莉法大聲喊到。
幾年下來臺海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以千計的工廠拔地而起,工業的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數以百萬計的就業崗位養活了數以千萬計的人。
生產組織形式大變樣,機器為主的工廠大量的取代了手工工場,整個南臺海的工業水平和經濟水平在不斷發展。
不過,胡英傑知道這一切的進步都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在其心中被視若神明的羅凱。如果說自己是將軍的話羅凱就是元帥,一個擅長戰術一個擅長戰略。自己可以在小的方面完美的完成各項瑣碎任務,但是在大的方向上卻是非要羅凱來指引道路。
沒有了羅凱,臺海島今後該何去何從,臺海島上沒人知道。而沒有了目標,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
努力剛有了點成果,自豪感才剛剛培養出了那麼一點,胡英傑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努力就這樣化為了泡影。
“不錯,國一日不可無君,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把總督大人的下落確定下來。”
執掌南臺海軍權的羅震寰率領陸軍鎮壓四方各族,身上已有大將之風。和胡英傑一般,一收到羅凱下落不明的電報之後就立刻放下手頭的一切趕到了海參軍港。
在場眾位都知道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當然明面上是不會說出這種不吉利的話的。
“兩位不要心急,師弟的失蹤我也很擔心,可是急是急不來結果的,德莉法正在組織人手,不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船沒艦的茫茫大海光是應付海盜都不是易事,更不提找人之事。”
見到希格德莉法成為眾矢之的,剛從趙氏武館趕來的王軍勝連忙為其辯解。
其實王軍勝說得並沒有錯,事發東南沿海一帶,那裡海盜猖獗,而南臺海方面唯一的一艘戰艦定衛一號艦又在大修,可謂是無艦可派。
而沒有絕對的力量去震懾海盜,光派些小木船過去尋人,大海撈針不說,搜尋人員的安危都成問題。
“少主人乃人中之龍,在一飛沖天之前斷然不會輕易夭折。人是一定要找回來的,我們技術部將為此提供最大的便捷,雖然三號船塢的鎮海號在火力上還略有瑕疵,不過特事特辦,增加點籌碼總是好的。”
作為武通造船廠的負責人,閆安雖然沒有拿得出手的官位軍銜,但是其地位絕對不比分別執掌南臺海軍、政大權的羅震寰和胡英傑低。他一說話自然而然的就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重視。
“鎮海號?難道是……”
武通造船廠一直是南臺海最為核心最為神秘的地方,裡面的一切都被列為機密。在建的工程,就像當初在改造的定海號一般,如果不是羅凱主動提起,在場諸人根本都不會知道有這麼回事。
不過執掌政權的胡英傑卻是略知一二,畢竟資源的調配和資金的流向都瞞不過他,是以一件耗資最大耗時最長的工程正在武通造船廠裡進行的事他還是知道的。
“當初由於技術的限制,少主人原來的兩大兩小造艦計劃發生變動,其中兩艘小艦也就是定衛一號艦和定衛二號艦先後在造船廠的一號和二號船塢鋪設龍骨開始動工。由於噸位較小,所需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所以兩艦很快的就被建造出來。”
閆安說到這裡頓了頓,猶豫片刻,想到羅凱都身死未卜,現在應該是同心協力的時候了。
“而兩艘大艦,為了獲得德國對我南臺海工業上的支援,同時也是為了縮短建造時間,少主人選擇讓兩艦在德國的造船廠和武通造船廠裡同時動工。因為德國採用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木質混合材料包上鐵甲的製造技術,而且只是負責按照設計圖紙製造艦體,他們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攻克難關完成兩艘定海級的建造。”
“然後在定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