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尼卡,保加利亞bī近伊斯坦布林外圍,阿爾巴尼亞趁機宣佈獨立與中立。
英、德出面調解,奧、意積極支援阿爾巴尼亞獨立,以此阻止塞爾維亞的擴張及進入亞得利亞海。保加利加和希臘瓜分愛琴海北岸地區。為爭奪阿爾巴尼亞,奧、塞互不相讓。奧準備入侵塞,未獲德支援。塞失去亞得里亞出海口,要求保讓出馬其頓南部領土以作補償,但遭拒絕,遂種下保、塞不和種子。關於奧斯曼保留在歐洲的領土問題,德國給予了支援。
德國和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發生政變。新政fǔ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幹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土耳其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於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幹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俄國所支援的“四國同盟”各自擴大了領土。但是,塞爾維亞人建立大塞爾維亞及獲得出海口的願望未能實現,加深了與奧地利的矛盾。另外,塞與保由於分割領土的意見不一而產生對立,使“四國同盟”失去繼續存在的基礎。奧斯曼在其領土被瓜分之際德國支援了奧斯曼,這增強其以後對德的傾向。俄國和奧在巴爾幹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隨後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mén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的戰爭。